论信笔

2023-01-06 09:49:1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论信笔》,欢迎阅读!
论信笔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论信笔

作者:肖鹏

来源:《艺术科技2016年第10

要:信笔是一种高度追求自我意识的书写状态,苏轼曾屡次坦言信笔而书,并以此为快,却遭到董其昌等人的批评。董其昌与苏轼所谓的信笔其实有一些不同的含义,本文以苏轼的书法为例,分析苏轼信笔的含义以及与时代的关系,强调信笔是一种自然逍遥的状态。 关键词:信笔;苏轼;尚意

信笔是指随手书写,不甚经意。在《辞海》中,信任、听凭、随意的义项,它是没有经过刻意的安排,纵笔所如,不受拘束,是一种高度放松的书写状态,因此,所书的作品多是兴到之笔,具有偶然性,不可复制。

书画极其讲究用笔,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论画六法》:夫象物比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1]赵孟頫有用笔千古不易之说,明代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论用笔》中说:作书之法,在能放纵,又能攒捉。每一字中,失此两窍,便如昼夜独行,全是魔道矣。余尝题永师《千文》后曰:作书须提得笔起。自为起,自为结,不可信笔。后代人作书,皆信笔耳。信笔二字,最当玩味。吾所云须悬腕,须正锋者,皆为破信笔之病也。东坡书,笔俱重落。米襄阳谓之画字,此言有信笔处耳。”[2]都把用笔看成书画的重要技法。然而在这里,董其昌提出信笔的危害,批评苏轼不遗余力。又说作书须提得笔起,不可信笔,盖信笔则其波画皆无力。提得笔起,则一转一束皆有主宰。”[2]他认为苏轼笔俱重,提不起笔,是信笔的表现,又说坡公书多偃笔,亦是一病。则意味着偃笔 笔俱重带来的后果。这跟米芾说苏轼是画字很相似,大概苏轼行笔速度较慢,又好用侧锋,所以形成扁肥的字形,故董其昌说要用悬腕正锋来破信笔之病。他把信笔理解成,无法收缩自如的状态。清代朱和羹《临池心解》也说:信笔是作书一病,回腕藏锋,处处留得笔住,始免率直。大凡一画起笔要逆,中间要丰实,收处要回顾。”[3]大抵承袭米芾、董其昌之说。

笔者认为信笔强调的是一种自然和谐的状态和境界,苏轼并非不知用笔,他所谓的信笔与董其昌等人不同。他自己也屡屡自陈信笔,如《答陈季常书》:自山中归来,灯下裁答,信笔而书,纸尽乃已” [4]、《答李端叔书》:此书虽非文,然信笔书意,不觉累幅,亦不须示人” [4]、《试笔自书》:与客饮薄酒小醉,信笔书此纸” [4]等等。他对此毫不讳言,并且十分自信说吾书虽不佳,晓书莫如我。这需要从几个方面分析: 1 苏轼所谓的信笔其实是一种自然逍遥的状态

苏轼受老、庄思想影响甚深,苏辙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中说既而读《庄子》,喟然叹息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 [5],可见他于《庄子》深有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体会。老、庄强调清静无为,超然洒脱,不受拘束,故苏轼论书主张书初无意于佳乃佳耳是一种不计工拙、不在乎用笔是否合乎常规、任笔所之的自由放纵的书写心态。他说仆以为知书不在笔牢,浩然听笔之所之,而不失法度,乃为得之。也就是说,苏轼并非不知用笔,鲁莽而为,而是强调不失法度,在掌握了法度的基础上从心所欲不逾矩,从而达到心手两忘的境界。

苏轼并非在书法上如此,在生活与文学创作上也是将老、庄思想一以贯之。赵翼《瓯北诗话》说:东坡随物赋形,信笔挥洒,不拘一格,故虽澜翻不穷,而不见有矜心作意之处。”[6]他的词也是因不合格律而为人轻议,晁补之说:苏东坡词,人谓多不谐音律。然居士词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同样,在书法上也是缚不住者。历代著名的行草书名品如《兰亭序》、《寒食帖》、《祭侄稿》等绝大多数都是信笔之作,这就说明书法创作过程中存在这种偶然性,需要不计工拙、信笔为之的状态。然而在苏轼以前,很少人主动标榜自己是信笔书写,而苏轼通过信笔也创造了一种新的书写风貌。他说:吾书虽不佳,然不践古人,是一快也。

2 追求笔趣与信笔的关系

宋代自欧阳修倡导学书为乐、消日,书写更趋向于一种游戏和兴趣。苏轼同时代的黄庭坚也说不择笔墨,遇纸则书,纸尽则已,亦不计较工拙与人之品藻讥弹。提倡无法之法。他在《书十棕心扇因自评书》中说:书老杜巴十诗,颇觉驰笔成字,都不为笔所使,亦是心不知手,手不知笔。”[7]显然受东坡信笔的影响。米芾也说要之皆一戏,不当问拙工。意足我自足,放笔一戏空。将书法看作笔墨游戏,实际上是强调书写时轻松放纵的心态,跟信笔强调的状态几乎是一致的了。梁简文帝说立身先须谨重,文章且须放荡,书法亦当如此。而董其昌说今后遇笔研,便当其矜庄想,古人无一笔不怕千载后人指谪,故能成名。虽然下笔严谨,而书写时不能心手两忘,显然无法达到这种境界。

刻意安排固然也能体现趣味,但无法褪去斧痕,难以传达作者的内心和情感,如柳公权的《玄秘塔碑》,字字安排,非不具匠心,而总给人一种故作姿态之嫌。信笔则往往能流露书家的个性和性情,作品极具连贯性,充满了意外之笔。如颜真卿《祭侄稿》,从中不仅可以看出他行笔时的过程,也能领会他丧侄的沉痛悲愤之情,故信笔往往传达的信息更加丰富、有趣。 3 “信笔是尚意书风的体现

宋代的尚意书风,不追求形似,而追求神理、趣味,这个跟苏轼也有莫大的联系。可以说,苏轼作为宋代文人的代表,他的实践对尚意书风有直接的推动作用,而信笔正是尚意书风的体现。从欧阳修提出学书为乐之后,书法不再单调地作为一种严肃的交流工具,而更多的是融入自己的情怀和理趣。信笔正是代表书家开始有一种表达自我意识的要求和欲望,尚意书风的本质正是这一点。苏轼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此时候形状已经不是主要的追求,更多的是过程的闲散之感和寄寓其中的神理之趣。因此,苏轼画《古木怪石图》、画朱竹,米家父子画山水,信笔为之,形貌不类而神理超迈,如九方皋相马,得其精而忘其粗。也恰恰是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这一点,苏轼的书法才显得极为难学,钱泳说:余年过五十余,无有进境亦不能成家,拟以苏书终其身孰知写未三四年,毛疵百出旋复去之。乃知坡公之书未易学也。”[7]因为信笔是一种成竹于胸,神游天迹的状态,是偶然,不可复制的,所以黄庭坚认为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通观苏轼的书学论点,时时以去俗为戒,以不践古人为快,而他夫子自道的方法则是信笔,信笔写出胸中的理趣,便是医俗之方。需要说明的是,信笔并不是不临古帖、不习法度,率意而为,而是将法度了然于心之后追求一种自然浑成的美。因此,苏轼信笔而书不是毫无功底,信笔涂鸦,而是掌握形似之后,又不满足于描摹形似而追求神趣的境界。 参考文献:

[1]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秦仲文,点校.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14. [2] 崔尔平.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540.

[3] 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1737. [4] 苏轼.苏轼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 [5] 苏辙.苏辙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01115. [6] 赵翼.瓯北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68.

[7] 崔尔平.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63624.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tnBG.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