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文:浅谈二胡教学中对学生的兴趣培养

2023-01-06 00:23:4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教学论文:浅谈二胡教学中对学生的兴趣培养》,欢迎阅读!
二胡,教学论文,兴趣,培养,教学
二胡这门乐器是我国传统工艺,发扬拉二胡也是对我国传统 文化继承。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教学论文:浅谈二胡教学 中对学生的兴趣培养,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进来看看,希望能帮 到大家!

【摘要】二胡是中华民族传统乐器中最主要的拉弦乐器, 其优美醇厚的音色、自由和谐的音阶、悅耳融洽的滑音深受孩子 们的喜爱。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二胡对技术演奏要求 较高,学生的学习趣无法得到有效的激发,学生持续学习的动 力不足,这在某种程度上严重制约着二胡的教学效果。基于二胡 教学过程中遭遇的瓶颈阶段,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客 观分析二胡教学的课堂现状,实施兴趣教学,以期实现二胡教学 过程中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统一。

【关键词】二胡兴趣对策

在二胡教学的过程中发现,由于二胡演奏的技术技巧难度较 大,所以相较于其他乐器来说,孩子学习兴趣的激发及持续学习 的动力成为二教学中的一大难点。作为青少年宫二胡专业教师, 如何在教学屮维持及提高学员学习二胡的兴趣是教学中的重中之 重。

一、目前二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二胡本身技术技巧难度的影响

要说难度乐器,二胡当仁不让的成了首选。首先,它不像键 盘类乐器那样有着固定音高,也不像琵琶、吉他那样有直接找音 的品位。二胡只有两根弦,要在这两根弦上进行七个常用调的变 化,并且保证音准的准确度及音色的圆润感,全靠演奏者本身的 技艺去完成。

所以,对演奏者耳朵的灵敏度、音高的判断力及手指机能等 方面是极为苛刻的,这也是学习到一定程度后坚持下来的孩子并 不多的原因之一。

(二) 社会外界的影响

对于二胡的社会评价其实大家听到得很多,总体分为两个群 体。第一群体,热爱传统音乐,对民族音乐有一定的认知,家里 有长辈学习此类乐器,对二胡有较高的经验认知。第二群体, 心底里看不起这一乐器,觉得二胡就是街边讨饭的工具,对民族 音乐认知模糊。所以,受社会外界评价的影响,二胡的学习并没 有像钢琴般的普及,在〃洋〃与〃土〃之间,一部分家长仍会优先选 择〃洋乐器〃.

(三)学生、家长、老师的因素

1. 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笔者在第一线教学岗位,每学期新班 第一次课程都会对〃是否自愿报名学习二胡〃进行调研。

多次调研结果显示,只有20%的学生是自愿报名学习50% 学生


是根据家长的意愿报名学习,还有一部分学生是为了凑时间 点套班才来学习的。由此可见,非自愿性的学习成了最显著的属 性,这也是影响二教学的关键问题之一。

2. 受家长态度的影响学习态度对于任何一门学科来说都是重 中之重,我们一再强调孩子对学习的态度,而忽视了家长的态度。 在器乐学习过程屮家长的态度其实是非常重要的,是孩子持续学 习的有力保障。笔者班上有一个孩子,基本每次上课都要迟到十 分钟以上,孩子爸爸总有不同的原因。有次准点到课,略感意外, 下课后妈妈过来咨询是否要报名下一学期课程了,我跟她说:〃 上次孩子爸爸说不报了,我还挺惋惜的,孩子其实学得挺好的。妈妈眉头一紧,说:〃老师,我们要继续学的。

在她爸爸那,觉得什么都不用学,学什么都没用! 〃由此可见, 长的态度是多么的重要,一念之间的决定就直接影响到孩子学 习的状态。

3. 老师的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师徒式〃的教学方式是最为常见 教学方式,言传身教,师傅一句徒儿一句。这种方式枯燥乏味, 教学内容也仅限于技术技巧学习上,学生并未从中获取更多的 知识。

二、解决问题的办法及措施

(一)评价方式以实施鼓励性的教学手段为主初学二胡的孩 子年龄一般在大班至小学年级之间,这个阶段的孩子渴望被赞 赏,能得到老师的鼓励与肯定对他们来说是非常自豪的。这一阶 段是树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黄金时期,〃鼓励性〃的教学手段必 不可少。笔者班上有一个学生,性格较为内向,是一个胆子很小 的女生。有一次课堂提问,她难得第一个举手回答问题,我立马 请她回答。

可惜,回答的结果并不是对的。当时,我看到她脸蛋红扑扑 的有一丝尴尬。这个时候,我停了下来,对全班同学说:〃虽然 XXX同学回答的问题不是最佳答案,但是老师依旧要表扬她,因 为她是全班第一个举手的孩子!这种勇气是我们最值得学习的! 在我们班里不怕你答错,只要你敢于积极主动地表达你的思考, 就是最棒的孩子。请大家给予她掌声表示鼓励! 〃随着哗哗的掌声, 这位同学脸上露出了甜美的笑容,从此之后也变得自信大胆了。 而还有一个可喜的现象,在以后的提问环节中,班级里的每一位 同学都能勇于举手发言,就算错了,也不怕!作为老师,我们经 常将对与错当成评价一个学生学习是否优秀的标准,而忽视了孩 子其他方面的品质。其实,帮助孩子们建立学习兴趣及信心时, 我们只要善于发现,给孩子们多一点鼓励,他们就能做的更好。

(二) 教学方式的转变1.建立班级归属感及存在感,贯穿德 育教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tf0G.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