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像山那样思考》事理情呈现技巧赏析》,欢迎阅读!

《像山那样思考》事理情呈现技巧赏析
作者:郝友斌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下旬刊》 2019年第1期
郝友斌
《像山那样思考》(苏教版必修一)选自《沙乡年鉴》,是一篇随笔类的文章,作者是美国生态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作者通过叙事来阐述观点,寓理于事,寓情于事。因与江苏省的老师同课异构上这篇文章,笔者查阅了相关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实录,发现有的老师将“把握文章主题,体味作者的生态伦理思考,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当作了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作为1949出版的生态伦理随笔,其观点已经不再新鲜;但在课堂上,学生对文本读得很投入,积极探究文本的构思与写作特点,特别是文本事理情呈现的技巧。笔者认为,该文文本的呈现价值高于文本的内容价值。
一、事理倒置,激发思考
“我”对狼认识经历的过程,是透过“事”——狼被猎杀→鹿、牛群的数目增加→灌木和树苗被吃光、草场严重损害→山秃、沙尘暴→鹿死、河水把未来冲刷到大海里去,悟出“理”——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生存环境、狼有生命意义和生态价值。
所以文本的自然顺序应该是这样呈现:
“在那个时代,没有人会放过打死一只狼的机会”,“我”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随波逐流,“觉得狼越少,鹿就越多,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天堂”。“我”参与了一次杀狼的行动,当看到那只垂死时的母狼眼中的绿光时,“我”有所触动,有所察觉。而后,随着狼在一个州一个州中被消灭,没有天敌的鹿群大量繁殖,毫无止境地争食,高山植被和草场被大片大片地破坏,鹿因找不到食物而饿死;草原植被被破坏而不能复原;一座座无狼出没的山变得荒芜,沙尘暴接踵而至。当人类的未来毫无安全可言时,“我”意识到保护环境是何等的重要。
然后转到文本开头1至3段,狼的嗥叫“含义”究竟是什么呢?有狼嗥声——表明狼存在,狼存在——对某些生物来说也许是威胁,但对整个自然界来说,狼是其中的一份子,有生存的权利——狼的存在具有生命意义,对保持生态平衡来说,对自然的长久安全来说是有积极意义的——狼的存在具有生态价值。这一声狼嗥含有生态价值和生命意义,也是“我”充满生态忧患意识的大声疾呼。
再回到文本最后一段,人类的征服行为破坏了生态链条,太多的安全产生的仅仅是长远的危险,由此“我”发出呼吁:人类应当像大山一样客观地长久地思考,处理好人和大自然的关系。
但作者呈现文本的顺序是这样的:
“一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从一个山崖荡漾到另一个山崖,回响在山谷中,渐渐地消失在漆黑的夜色里。这是一种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鸣,是对世界上一切苦难的蔑视情感的迸发。”用狼的嗥叫开头,引出下文。不同对象对狼嗥叫的反应不同,只有山能客观听取。山知道狼嗥声的深刻含义。“我”认识到这一点的由来:发现狼——打死狼——狼眼中垂死时的绿光给予的启示。众多狼的死去——鹿数目增加以致饿死。“我”更深层的思考,太多的安全似乎产生的仅仅是长远的危险。
开头三段对狼嗥声的“感悟”,应是“我”对狼的认识发生转变之后产生的,是透过“事”悟出“理”之后的。作者把狼的嗥叫声及其感悟放在文章的开头,“先声夺人”,营造了一种孤寂冷清的氛围。使文章具有自然的震撼力,是对读者阅读心理的有效把握。
狼的嗥叫声作为贯穿文本始终的文眼,使文本呈现圆形的结构。读者一开始是读不懂嗥叫声含义的,只有读完后文才能理解。狼嗥声,是充满野性的,一般人会觉得恐怖。但作者为什么说狼嗥声是“深沉的”“骄傲的”“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哀”“蔑视”,这样开头,能激发读者的思考。
二、设置阅读障碍,巧卖关子
“像山那样思考”这个标题从具体呈现的内容上看,可以切分为三个“关键词”:像山、那样、思考。这就设置了多重阅读障碍,让读者不由得产生一系列的疑问:山在思考什么呢?文本有没有直接揭示出来?文本是怎样来表述山的思考的?山会思考吗?谁在思考?什么引起了山的思考呢?山是怎样思考的?为什么要像山那样思考?
这些疑问会促使读者去文本中寻找答案,找出文本中体现“山的思考”的句子。如第二段中“山知道狼嗥背后隐藏着更加深刻的含义”、“山能够客观地去听取一只狼的嗥叫”,第三段中“山对狼有一种秘密”;第六段中“无论是狼,或是山,都不会同意这种观点”,第九段中“他不知道像山那样思考”,第十段中“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这也许是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它已被群山所理解”。这些句子都是作者在卖关子,不是答案。这就迫使读者继续思考。
什么引起了山的思考呢?一声狼嗥引起了山的思考。山会思考吗?谁在思考?山不会思考,实际上是作者的思考。作者的思考是什么引起的?作者的思考是由杀狼引发的。作者的思考和山的思考在哪里交汇?“我自己对这一点的认识,是从我看见一只狼死去的那天开始
的。”“这一点”是哪一点?山对狼怀有一种秘密。所以作者是通过“我对狼的认识的转变”来写山的思考。
“思考”本为人类所有,作者却赋予“山”以人性,要人类向大山学习”思考”,其中有着深刻的意味。“像山”带有很明显的感情色彩,暗示着一种欣赏、仰视和崇拜的态度。山,是永恒的,它沉稳、冷峻、阔大包容,是大自然的化身,它纵览古今,深刻而冷静地见证着地球上的一切。山的永恒、高远、大气等特征,是人类所缺失的。在社会文明的进程中,人类为了眼前的某些利益,目光短浅,不遵循自然规律和法则,破坏了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作者忧虑人类缺少“山”那样的宏观、理性、高瞻远瞩的思考。“那样”是一种“思考”方式,为什么是“那样”而不是“这样”,“那样”究竟是一种什么状态?这是值得玩味和深思的。作者在文中通过具体而客观的叙写作出了回答。我们像大山一样去思考,就是要求我们要客观地、从长远出发去思考我们面对的世界,去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像山那样思考”带有祈使和反省意味,不仅有新奇之感,还能发人深省。
三、以情驭文,深切呼吁
作者对狼的描写,笔端含情。“峭壁下面,一条湍急的河蜿蜒流过。我们看见一只雌鹿——当时我们是这样认为——正在涉过这条急流,它的胸部淹没在白色的水中。当它爬上岸朝向我们,并摇晃着它的尾巴时,我们才发觉我们错了:这是一只狼。另外还有六只显然是正在发育的小狼也从柳树丛中跑了出来,它们喜气洋洋地摇着尾巴,嬉戏着搅在一起。它们确确实实是一群就在我们的峭壁之下的空地上蠕动和互相碰撞着的狼。”“有雌鹿的身影”,这样的描述颠覆了人们对狼凶残的刻板印象。迎接母亲的小狼“喜气洋洋地摇着尾巴”“嬉戏着搅在一起”。母狼和小狼在享受天伦之乐!就是这样温馨和谐的画面,却被一声猎枪打破。“当我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tTm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