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评《中层理论-东西方思想会通下的中国史研究》

2024-02-05 09:38: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简评《中层理论-东西方思想会通下的中国史研究》》,欢迎阅读!
会通,中国史,简评,东西方,中层


简评《中层理论-东西方思想会通下的中国史研究



中层理论,又称中距理论,这个概念是美国著名功能主义社会学家罗伯·默顿在20世纪中期提出的一种社会科学研究思路,提倡在整体的社会理论体系和具体的实践研究之间建构一类与特定领域和实际问题相关的中观层次的概念体系。默顿批判了当时的社会理论偏好宏大叙事的潮流,指出在社会学发展中建构中层理论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他所提倡的中层理论既非日常研究中大批涌现的微观而且必要的操作性假设,也不是一个包罗一切、用以解释所有我们可观察到的社会行为、社会组织和社会变迁的一致性的自成体系的统一理论是指介于这两者之间的理论”“中层理论也具有抽象性,但它非常接近各种命题中的观察资料而这些命题是可以进行经验检验的。中层理论正如字面上所表明的,只涉及有限的社会现象。从中层理论的命题来看,史学研究中如黄宗智提出的从经济史的角度描述江南地区劳动力和生产量之间的关系的过密化又如杜赞奇提出的用来描述华北农村基层政权在现代化过程中发生的一种过渡性现象的内卷化杨念群先生提出的用以建立各种区域话语网络与相关的知识群体行为之间合理的解释关系的儒学地域化等概念,都是在经验研究的基础上建构的中层理论概念系统。中层理论作为一种研究策略,也即在具体经验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中观层次的理论取向,在我们当今的中国史研究中是很有意义的。中层理论连结了经验资料和高度抽象理论体系的工作促进了对社会行为的差异性进行解释。



历史研究既需要大量的历史资料作为支撑,但也不能缺少理论的对话和建构,因此建构沟通理论经验的中层理论也是一种可持续的方法论趋势。杨先生的著作《中层理论乍一翻看好像是一本美国中国学研究的述评著作。实则不然,此书中所涉及的美国中国学研究作品都与其建立起国内史学界自己的中层理概念化解释体系有关系。如第三章的美国汉学家萧邦齐《中国精英与政治——20世纪早期的浙江省》一书中的市民社会概念,美国历史学家罗威廉《汉口:17861889年中国城市中的商业社会》对汉口进行研究使用的公共领域概念,第四章的中美日等国学者用以解释中国近代以来社会结构变化的绅阶层理论等。这些都是杨先生架构中国史学领域中层理论的示范性例证。应当讲,中层理论的提出,是建立在许多中层概念的基础上的。杨先生提出中层理论一方面可以说是对史学界尤其是西方史学界提出的许多中层念的一种理论上的总体提升,另一方面也是对国内史学界不断推出具一般性诠释性、趋势性中层概念的一种召唤。长期以来,中国史学界标榜的求真治史方法和在政治理论意识形态支配下的所渭宏大叙事型的解释方法,固然有其合理性,但是否能继续推动学术的进步,已受到部分学者的质疑。中层理论在史研究领域的有效移用既打破了过去在政治理论支配下宏大叙事的单一维度,也避免了历史研究中存在的无目的经验研究和琐碎的实证主义研究的弊端,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反思中国史学研究方法时。杨先生指出在某种意识形态理论框架支配下的




宏大叙事方式,产生了两种框架:革命史叙事和现代化叙事。革命史叙事以诸阶级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等包容性极强的概念作注角:现代化叙事则现代化理论当作一种普遍适用的完美解释体系加以运用。杨先生敏锐地指出了这两种历史叙事方式存在的弊端。也就是当代史学在反思历史或表达历史时。并不会质疑两种叙事方式可能出现的谬误。或者可能出现的对另一类历史现象的有意误读。或者有可能仅仅是既有政治解释框架限定下的思索。或者只可作为对策性研究的一种补充形态。史学研究者如果被这样的观念所支配,其在研究历史时,其做的结论往往不是从最基本的纷繁复杂的历史事实中得出,而是研究之前就先主观预设历史结论。然后为此历史结论寻找必要的证据。在这种历史研究路径下,历史的本质价值实际上是无法得到有意义的说明的。另外,这种历史观念的支配下,为适应宏大叙事理论框架的需要,历史概念的选择,也往往使用一些高度抽象且内涵相对立的概念,如进步与反动、爱国与卖国、进与保守、传统与现代,并且通过这样一些概念去探寻历史的规律,历史的进程作合目的论的说明。因此,先入为主的春秋褒贬便成了历史真相历史的本来面貌及特殊性也消失了。



国内史学研究中存在的类似这样的误区,杨先生在各章节中不断地提到,样的误区当然有必要加以克服。但怎样克服这样一些误区,中层理论的建构也许是个有效的尝试。诚如杨先生指出的:‘中层理论’的建构对于中国史研究的意义至少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尽量使我们摆脱宏大叙事的纠缠。二是改变史界只拉车不看路式的工匠型治史方式。



中层理论在中国史学界的提倡才刚刚起步,还处于知识累积阶段,并且也不是每一个学者都认同或使用的理论中层要真正从一个社会学概念转换成为一历史学概念,也还需要一系列的设定,杨先生在其著作中也没有给出具体的具有操作性的学术规范框架。杨先生自己也承认:‘中层理论’在中国历史中的运用还达不到一种理论创构的自足水平,在我这里还主要是一个方法论的借用,是一个如何应用和加以转换的问题,或者说如何向历史学界迁移的问题。强调只是一种研究取向的意向性转换。虽然如此,中层理论这个亮眼的概念,对中国史研究还是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它内含的强烈的问题意识使我们的史反思对象不仅准确、富有针对性,而且更加有效。《中层理论》这本书,不仅引领我们把史学研究的目光移向海外中国学研究也是一次意义丰富、美轮美奂理论旅行



参考文献:

[1]罗伯特·默顿著,何凡兴。李卫红,王丽娟译,论理论社会[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



[2]杨念群著,中层理论——东西方思想会通下的中国史研究[M],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51.






[3]参考郭若平,评《中层理论》兼论对中共党史研究的启迪作用[J],中共党史研究20052.



[4]杨念群,肖自强,中层理论与新社会史观的兴起[J],开放时代,20022.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tPb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