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儿童文学的美学蕴涵》,欢迎阅读!
![儿童文学,蕴涵,美学](/static/wddqxz/img/rand/big_63.jpg)
儿童文学的美学蕴涵
周新凤,刘延福(山东师范大学 文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摘 要:儿童文学是文学的形态之一,它适应儿童的审美天性,契合儿童心理特点,能满足儿童的诗性智慧以及多层次的审美需要。儿童文学作品中包含的童年情趣、成人视角的积淀以及特有的艺术韵律,表现出鲜明的审美特质和诗性智慧,有着丰富的美学蕴涵,值得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儿童文学;审美特质;诗性智慧;美学蕴涵中图分类号:I28 文献标志码:A
二十世纪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提出了人类理想存在的一种方式,那就是“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诗意的存在成为人们最本真、最理想的生存状态,或者可以这么说,你可以不是一个诗人,但不能不是一个诗意的栖居者。优秀的文学作品以其优美的语言,向读者展示着具体生动的形象,表达着人们的喜怒哀乐,为读者提供了巨大的创造和想象空间。正如孔子所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阳货》)。
对儿童而言,能为他们理解和接受的文学作品当属儿童文学。“儿童文学是指那些与各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水平及阅读能力相适应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它包括有幼儿文学、童年文学(狭义的儿童文学)与少年文学三个层次,其中以小学阶段的儿童为读者对象而创作的童年文学是儿童文学的主体与核心。”[1]P26它包括儿童诗、童话、神话、儿童故事等。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适应了儿童纯真、稚朴、富于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审美天性,契合了儿童形象性、泛灵论的心理特点,满足了儿童的诗性智慧以及多层次的审美需要。因而,它受到了儿童的喜爱与欢迎,成为孩子们不可缺少的亲密伙伴。儿童文学在开启心智、陶冶情操、发展审美能力、完善人格构建、身心全面发展等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郭沫若说:“人类社会根本改造的步骤之一应是人的改造,人的根本改造应从儿童感情教育、美德教育着手。”他认为儿童文学的教育功能在于“感情教育”、“美的教育”,在于“人性之熏陶”。这就是说孩子一踏进社会,就能在儿童可阅读的文学作品里熏陶成长,这些作品就能像雨露一样滋润孩子的心田,丰富他们的心灵与情感,让孩子在启蒙教育之始就能感受着诗意的生活,受到真善美的启迪。
一、“泛灵论”——儿童的审美意识与审美特点
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的思维是一种处于“我向思维”与社会思维之间的思维,是一种“自我中心的思维”。这种思维的基本特征是主客体不分,即把主观的东西客观化,把世界人格化。皮亚杰把儿童意识中这种物我不分、主客不分,客体对主体的依赖关系称作为依附(adhere)。随着儿童智力的发展,主体与客体逐渐分化,这种依附也就逐渐减弱。不同程度的“依附”有不同形式,儿童“泛灵论”即是最重要的一种。国内儿童文学专家谭旭东认为:“儿童意识中的‘泛灵论’是与原始意识中的‘万物有灵论’同构对应的。作为生命黎明时期的儿童,他们的思维对外在真理世界的把握与原始人一样处于混乱状态,
[2]
分不清物理与心理世界,分不清思维的主体与思维的对象,也就分不清现实与想象的东西,这就导致了儿童泛灵观念。”儿童的世界是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在他们的世界里小狗会说话,猫被老鼠耍得团团转,连胖胖的小猪也会使出降龙十八掌„„这一切在他们看来是那么地不容置疑。儿童正是这样通过这种泛灵论的观念,赋予整个世界以情感和意识,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绚烂多彩,到处充满蓬勃昂扬的生命力。
儿童特有的诗性智慧和他们所具有泛灵论的心理特点使他们更容易移情。面对客观世界的对象,他们充满信心地想象,没有任何东西能压制他们或者能对他们施加影响。给审美对象以生命和灵魂的是他们自己,他们就是这个王国的主宰。在他们的世界里,强大的灰太狼可以成为永远的失败者,而作为弱者的喜羊羊、美羊羊甚至整天就知道吃饭睡觉的懒羊羊,都可以战胜强大的灰太狼和狡猾的红太狼。动画片《猫和老鼠》更是完全颠倒了现实世界中的猫和老鼠关系,猫咪Tom和老鼠Jerry是一对欢喜冤家,他们常常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闹得天翻地覆,小老鼠Jerry总是不会受到任何真正的伤害,而作为猫的Tom却被老鼠耍得团团转,总是难免受些皮肉之苦。然而,这一切在现实世界中看似绝对不可能存在和发生的事情,在儿童看来是那么理所当然。而这种投射活动本身通常是一种不受意识控制之下的无意识过程。由于无意识的情感具有潜在的统摄作用,当儿童沉浸在某种情感状态之中时,他们不会有意掩饰自己的感受——笑,就痛痛快快、酣畅淋漓,甚至不惜把自己笑到沙发底下;哭,也是“气震山河”,让大人不知所措。他们对艺术作品作出情感应对时,会不自觉地把这种情感弥漫在对艺术文本的直觉和想象中。
儿童意识中的泛灵论是儿童文艺作品的根本生命力所在,是艺术魅力的源泉之一。比如动画片《哪吒传奇》中哪吒的形象:他手执“混天绫”、身挂“乾坤圈”、脚踏“风火轮”,锄强扶弱,极富正义感;他自由、任性、倔强、叛逆,但又是那么地合乎情理,使得所有的观众都为他叫好。勇敢正义、聪明灵活、开朗乐观的哪吒成为儿童心目具有英雄性的独创形象。这里的哪吒,契合了儿童文学的泛灵论观念,也符合儿童文学的人造论精神。而哪吒之所以吸引儿童,完全在于这个形象契合了儿童意识中“自我中心思维”的敏感性,契合了儿童审美经验诗性智慧和原始思维。
二、童年情趣与成人视角——儿童文学创作的内在要求 儿童意识中的“泛灵论”,体现了儿童具有与成人不同的审美意识与审美倾向。儿童文学作家在创作时就应该根据儿童的这种审美特质,以独特的艺术视角创作出适应儿童审美需求的文学作品。
与一般的文学活动相同,儿童文学活动(文学创作-作品生成-文学欣赏)主要是一种审美的精神性活动。审美是儿童文学的本质所在。儿童文学是作家按照美的规律以及儿童的心理认知特点,运用适应儿童的艺术手段而创造的,反映儿童生存其中的现实生活的美丑属性并体现出作家审美意识的文学作品。它涵盖着创作者以及儿童的审美观点、审美趣味、审美理想等。儿童文学作品以儿童乐于接受的优美形式呈现出来,激起儿童读者的美感,满足不同年龄阶段孩子多层次的审美要求,引导他们提升思维能力、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审美趣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儿童文学的审美特质,是指其不同于一般文学作品的基本审美特征和艺术品性。郭沫若早在1921年就曾指出:“儿童文学的世界总带些神秘的色彩”,“有种不可思议的美”,“有种不可思议的光”,“儿童文学当具有秋风霁月一样的澄明,然而决不像一张白纸。儿童文学当具有晶莹宝玉的莹澈,然而决不像一块玻璃。”真正的儿童文学作品是与儿童审美感受力相契合的。同时,儿童文学作品也是成人感悟生活的沉淀与激发。因此,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在于儿童与成人两种审美意识的冲撞与调和。
(一)童年情趣——儿童文学创作应有的“期待视野” 童年情趣是儿童文学所独具的审美意象,是儿童文学美学特质的主要表现形式。纯真是儿童生命中固有品性和生命力之所在,是儿童文学作品纯真美的客观来源。明代思想家李贽在其著名的“童心说”中说:“夫童心者,真心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
[3]P90
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他认为,童心即情感表达的真实自然,无任何的
外在掩饰。“童心”就是“真心”。“真”包含着多重含义:一方面,儿童用那份自然原初之心去体验周围世界,没有任何“前在”的爱恨憎恶的价值取向与审美规范的限制;另一方面,那份体验后的感觉是真实本然的,不受任何来自社会和世俗的影响,所以这份体验又是真实而澄明的。这份纯真是舞动的风、跳动的火,清明而炽烈,是成人世界根本不存在的儿童世界所特有的生命体验。因此,如果创作者没有一颗绝假纯真的童心,就无法创作出有鲜活生命力的儿童文学作品。
儿童文学作品应该蕴含着深刻的童年情趣。儿童的赤子之心有着极大的发展和塑造的空间,特别需要美的陶冶、爱的滋润,以有利于儿童身心的正常发展。而这所有的一切的前提是儿童首先要接受这个作品,所以儿童文学作品的首要条件就是作品必须富有童年情趣。比如曹文轩的《草房子》,它是一部充满儿童情趣的小说,描写了善于异想天开、顽皮淘气的桑桑难忘的小学生活。小说中的每一个页面、每一个行段都是一副纯美的画面,那纯真的人儿、纯真的灵魂、纯真的友谊以及那一声声纯真的童音、一首首纯真的童谣仿佛让人重新回到了幼时的“油麻地”,找回了失落已久的童年的纯真与感动。故事中充满了多彩绚烂的梦想和天真的情趣,让人读来禁不住回忆起儿时的自己。书中运用了比喻、对比、反语、双关等手法,由语言、情景的不协调构成喜剧的矛盾冲突,造成趣味性和幽默效果,构成一种清新、轻松、隽永的欢愉之美。
(二)成人视角的积淀——儿童文学创作的应有之义
在儿童文学作品中,创作者的创作意图可能是童年情结的驱使,然而创作者毕竟是成年人,历经岁月的磨蚀和社会生活环境的涤荡,所以,体现在作品中的童年体验已经不可能完全属于儿童的心态。作为读者的儿童,其审美实践比起成年人来说要少很多,并且儿童与审美活动有关的各种心理活动也未能充分地发展,因此儿童对事物的观察能力、感受能力、理解和思考能力等也相对较弱。而且儿童由于体能的局限和心智发展的局限,其活动的范围、广度及深度也相应受到极大的限制。与之相对,作为儿童文学创作主体的成年人,其身心发育的成熟、其人生阅历的丰富、其审美实践的深度和广度,都决定了儿童文学作品中体现出来的美是一种成熟的美,既有着较广阔的审美视野、较丰厚的审美内涵,又有较鲜明独特的审美个性、较多样化的审美表现形式等。在曹文轩的《草房子》中,对秃鹤这一典型人物的塑造体现了这一点。秃鹤是一个秃子,三年级之前他没有在意过自己有没有头发,突然发生的一件事改变了他,他开始关注自己的头,开始想尽一切的办法去遮盖自己的光头,然而一切都是徒劳。他开始被人取笑,会操事件后甚至被同学们冷战隔离。事情发展到这里,秃鹤在同学们的眼里似乎消失了,他连被取笑的资格都没有了,甚至被狗咬烂的腿也不能吸引同学们的一声问候。然而,在后来的话剧中秃鹤主动请缨,这次挺身而出使得秃鹤一下子成了“英雄”,特别那句经典的台词“我杨大秃瓢,走马到屠桥„„”深深地印入观众的心里。本来秃鹤为学校拿到了第一名应该很高兴,可是秃鹤不见了,大家找到他的时候,秃鹤正坐在小镇水码头最低的石阶上啜泣。就是这一场景,顿时使秃鹤的形象丰满起来。这里面不仅仅有作家的童年情结、童年情态,更多地沉淀着创作者的种种成人情思。可以这样说,儿童文学作家将人生阅历积累的种种感悟思考注入了儿童文学创作之中,使儿童文学在具有童年情态的审美意象系统的同时,也具有成年思悟的深层美学内涵,这种双重内涵从一个重要角度反映出儿童文学特殊的美学魅力。
三、“童子之趣”——儿童文学作品的美学特质
[4]P51
儿童文学的艺术韵律,是指“它表现了某种与儿童生理和心理等内在生命韵律相应的独特的艺术韵律。”众所周知,儿童心理发展水平决定了儿童感知活动的水平,因此,儿童对作品的感知力、理解力、体悟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儿童对作品的好恶。[5]儿童文学作品大多数是叙事题材,这是因为叙事体裁的作品中具体的形象多于议论,更加契合儿童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在这里他们可以更好地实现自己,给自己插上理想的翅膀,尽情地遨游在他所感知与体验的世界。例如,J·K·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在那个神秘多彩的国度里住满了巫师,充满了咒语和玄机,棋子会思考、扫帚是交通工具、一切的存在物都可能随时醒来并和你对话„„正是这个戴着眼镜的小男孩——哈利·波特,骑着他的飞天扫帚,在世界各地掀起一股魔法旋风。在他的世界里,奇迹、神话、魔法„„什么都不会过分。《哈利·波特与魔法石》(1997)诞生了,并让全世界的人为之疯狂、为之颠倒。罗琳又先后创作了《哈利·波特与密室》(1998)、《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1999)、《哈利·波特与火焰杯》(2000)、《哈利·波特与凤凰社》(2003)、《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2005)、《哈利·波特与死亡圣灵》(2007)。这些作品问世后,不断地刷新着世界小说发行史的记录。哈利·波特这个形象也成了亿万孩子心中的偶像,不知道有多少酣梦中的孩子会骑上飞天扫帚与哈利·波特一起在神秘、充满玄机和奇迹的世界遨游。可以说《哈利·波特》的诞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个奇迹。这正是成人文学作品中所缺失的艺术想象和色彩斑斓,深深地吸引了小读者,那些具体生动的审美意象使儿童读者获得了极大的美感。
在那纯真、稚拙、可爱的“童子之趣”中,有一种本真的、非理性的诗性智慧。对于儿童文学来说,纯真、稚拙就是他的一种艺术本能、一种美学天性,同时也是一种富于魅力的美学特质和形态。[6]作为儿童文学的一种美学特质,纯真、稚拙所构成的是大巧若拙、浑然天成的艺术景致,使儿童文学具有一种更加澄明的美学境界。高尔基说过“儿童文学是快乐的文学”。儿童最不喜欢枯燥的故事和乏味的叙述,他们需要有趣的东西。因此,相对于成人文学来说,儿童文学总是洋溢着浓郁的谐趣和欢愉之美。简言之,儿童文学的审美本质表现在儿童文学作品中体现了这样的美学品性:在反映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上,有一种轻松、恬淡的自然美;在反映社会生活上,有一种欢快明朗、积极向上的社会美;在表达感情上,有一种稚拙怡然、天真无邪的美;在反映儿童情趣上,有一种幽默风趣、纯净澄明的美。从这种意义上说,儿童文学具有独特而富有韵律的审美特质,是成人文学所无法替代的。
由此可见,儿童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从各个不同角度经受审美意识洗礼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儿童从作家笔下发现了他平时未曾发现、未曾经体验的事物,譬如天南海北的自然景观、古今中外的动人传说、光怪陆离的童话幻想、妙趣横生的动物世界;发现了他平时司空见惯但常常忽略的美,或他十分熟悉但很少用审美的眼光去观察和思考的事物,譬如他熟知的长辈们的爱心、他与之朝夕相处的同龄人的内心世界;从儿童文学作家独具特色的审美个性、多样化的表现形式中领略到各种不同风格的美,如细腻的美、粗犷的美、幽默的美、抒情的美,优美、壮美、喜剧美、悲剧美„„这一切都会成为儿童读者的审美实践经验,潜移默化地参与其精神的发育和发展。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tPM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