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养生与修心_修心养生是什么意思》,欢迎阅读!
养生与修心_修心养生是什么意思
养生与修心_修心养生是什么意思
养生之道者,保养生命也,包括一个人生活中的吃、喝、拉、撒、睡等整个系列过程的调节修养保健之法则。然而,大部分人虽然花了很多工夫加以保健(药补、食补)和身体锻炼(打拳和练气功),可结果身体仍是健而不康,康而不寿,旧疾今去,新疾复来。究其根由,在于他们不得养生之真法、延年之圭臬――修心。
玄中子曰:“养生之旨,以养心为本。”纪乾老人也云:“良药即在汝心,修为之道即在汝身。三分药妙七分养心,术在自维自治,总是不谬也。治人治病补心难……”数千年来,曾有多少帝王将相、方士术者一生苦心寻求“长生不老”的仙丹妙药,可皆以彻底失败而告终,追溯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不懂得“养生之道,贵在修心”和“以气为本,健心为要”的修真法诀。特别是在现代科技进步的条件下,人们只满足“食补”、“药补”,不重视“神补”之法则运用,对“人体自有大药在,肌体具有能量场”的自动康复机制完全处于茫然无知状态,如此引起心身疾病的病因病机的大量产生。
这里所说的“心”,分广义和狭义的“心”,即五脏之心和神明之心。二者虽各有所主,但在生理功能方面有着相互滋生、相互作用的密切关系。 心脏之心,中医认为主血脉。中焦水谷的精华由脾输于心,化赤而为血,此即心生血。血随脉管周流全身,如心血旺则面色红润而有光泽,如心血虚则面色枯萎苍白。《内经》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为全身的主宰,心病则心神不安、惊悸失眠,或善悲,或喜笑不休,或神志昏聩及狂言乱语、精神失常,如《内经》所说“心怵惕思虑则伤身,神伤则恐惧自失”。
心藏神,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神全可以益精。血可以化而为精,精血之间相互滋生、相互转化;精能生髓,髓汇于脑;积精可以全神,使精神内守。故而心脏之“心”藏神而主血脉,为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生命活动的主宰。《素问・灵兰秘典论》曰:“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以此养生则殃。”反之,“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心脏虚衰,气亏血少,体弱神疲,早衰减寿。所以,历代养生家尤其强调保养心神,认为调养心神乃养生之
1
宗、治病之本。
神明之“心”指“心之官则思”,是思维的功能,即思想、意识、意念。道家认为“心乃一身之主”,“心者,智之舍也”。庄子说:“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万意皆由心生。《道德真传》云:“多心不如无心,无心而是宿心。有念不如无念,无念而是高念。心灭道自全,心生道自灭。一体归真,全身俱忘。达到耳无所闻,目无所见,万念寂定,一体归真,回光返照玄关窍,无心观其妙,有心观其窍。”清代养生家石天基著《长生秘诀》说:“善养生者,当以德行为主,而以调养为佐。二者并行不悖,体身健而寿命可延长。”他提出六个“常存”,首倡“养心”。六个“常存”其一为常存安静心,主要是指少嗜欲。“深山穷谷之中人多长寿者,少嗜欲而心常安静所致也”。其二则长存正常心,要以正胜邪,如日色当空昏暗自明。其三为常存欢喜心,经常保持乐观的情绪,能随意自适,明日无饭吃心亦不忧。正如白居易诗云:“随富随觅具随喜,不开口笑是痴人。”其四常存和悦心,对人态度和蔼。其五常存善良心,做有利于人、无损于人的事,要“人邪我正,人恶我良;人生事,我息事;人害人,我为人”。其六常存安乐心,在苦中求乐,在逆境中觅快意。“每遇不如意事,即将更胜者比之,心即坦然大乐矣。”古人云:“他骑骏马我骑驴,仔细思量我不如;回头看见推车汉,上虽不足下有余。” 人的心理因素在防病治病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现代医学临床发现,“心因性”疾病占患者的80%左右,以至引起科学界极大关注。就心因性疾病患者的性格特征看,冠心病患者多雄心勃勃、做事认真、善于竞争、感情丰富、固执己见、急于求成;高血压病患者多易激动、焦虑、冲动,常求全责备、刻板主观;肿瘤或癌症患者多忧心忡忡、情感压抑,常有不安全感,使得自己无依无靠、无能为力,常压抑着愤怒和不满。中医学讲,喜伤心,思伤脾,恐伤肾,怒伤肝,惊伤胆,悲伤肺,人的心理与生理是全息对应的。如何用最简捷的方法治疗心因性疾病呢?自古就有“心病还要心药医”的说法,其实质就在于“修心”、“养心”。 究竟怎样去“修心”呢?修心之法,古已有之。万事万物法于阴阳,阴阳互根,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伏。世事如云变幻莫测,心如止水波澜不兴。宠辱不惊,去留无意;静观天地,品味人生。保持一种大道顺其自然的平常心态,此即“修心”之妙品矣!陆游诗言得好:“习气终知要扫除,时时褊忿独何欤?呼童
2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tJl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