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思政金课的理解》,欢迎阅读!

思政金课的理解
2017年教育部文件首次提出“课程思政”,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四年多,中间经历了课程思政示范课申报,各级课程思政教学大赛,但是在与全国很多老师的交流过程中发现,对其内涵的理解仍然参差不齐,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教师(这里指的主要是学校选拔出来参加培训的,或者是对教学有很大积极性主动参加培训的教师)没有看过《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如果没有看过这个文件,那如何准确把握其内涵呢,可能更多的是对“思政”二字的主观判断,和听到的一些观点的再吸收,可是知识的传递和再吸收过程都是会出现失真的,所以强烈建议大家先看看《纲要》中的要求。起码首先排除让大家讲思政的这个错误认识,另外避免两张皮,贴标签的问题,这也是纲要中明确提出的要求。
实际上,在课堂上,思政课更多的是教师从课程本身知识点所包含的教育性方面进行挖掘,从广度、深度、温度上进行拓展,将自己的课程与行业企业、国内外、历史文化等相结
合。,从而使死去的知识活过来。这不是一个新的要求,而是对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高要求,这就是为什么该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首先与教育者的教育相联系。其实这是拓展老师教学思路的好办法。由于我们老师在课堂上讲授教材的模式传承已久,新老师也是按照老师教他的方式来教学生,所以很难找出课程质量不好,学生兴趣不强的原因。通过自己和现在的学生对比,得出学生不好学的结论。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要求教师根据课程内容丰富教学资源,从知识的起源、发展、未来走向等多方面进行引导。最起码要让这些知识和实际应用联系起来吧?这些联系必然与应用中所需的素质相联系。比如有些理论课很抽象,学生很难理解,所以我们拼命把内容嚼烂,想强加给学生。这就好比病人看病,医生拼命吃自己的药,病人
的病情反而更严重。最终,他还是需要医生的处方。病人只有自己吃药才能把病治好,学科知识本来就是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而教学需要把抽象的内容还原到实践中,然后学生自己形成抽象图式,而不是直接从抽象到抽象,相当于机械接受。学了之后,他们不知道有什么用,只是储存起来备用。但是大部分学生可能一辈子都不需要那个知识,所以以知识为载体的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就是爱因斯坦说的。当所有的知识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了。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也就明白了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以知识为载体,提高自身的育人能力,要求师德师风,探索知识的广度、深度和温度,教学方法的运用,各种情境的创设,让情感像盐水一样浸润,而不是说教心灵鸡汤。说教还是知识的传递,这是根本不能接受的。比如我爷爷小时候跟我爸爸说实话,我爸爸当时不听。当我父亲长大后,他明白了。如果他再跟儿子说一遍,儿子还是听不进去一样的道理。但是,大多数人在读一些文学作品的时候,都被深深地触动了。看完一本书,里面的句子可能记不住几个字,但是情感上的冲击可能会对他们的价值观产生一辈子的影响。
价值观很难改变。有时候需要顿悟,有时候需要持续的努力。如果真的能做到所有课程都做思想政治工作,所有老师都讲育人,就能重复育人的多样性,从而形成真正的文化教育。 我和一个老师聊过之后,他感叹如果所有的课程都能这样,我们的大学教育该有多美好。我感叹自己没有付出足够的努力,从来没有想过这么深。其实什么时候都不晚。遇到问题的时候,教与学可以互相学习,这其实是真的。既能赋能学生成长,又能赋能自己提升,何乐而不为!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tHL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