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在“U型学习法”指导下浅谈初中古诗阅读教学》,欢迎阅读!

在“U型学习法”指导下浅谈初中古诗阅读教学
作者:孟媛
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21年第07期
初中许多古诗词教学课堂在很大程度上违背了古诗词的本来面貌。这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背诵先行
背诵先行其实是小学延续到初中的一种习惯。其实,小学阶段、甚至学前阶段的孩子,在不懂得诗词含义的时候,进行背诵,是不违背客观规律的。那时候的孩子,背诵的目的不在于懂得诗歌的内在美,而是通过诵读,感受它们的音韵美。因而,学前、小学阶段的背诵先行在教学中是可行的。然而,到了初中阶段,我们要求学生欣赏的就不仅仅是古诗词的音韵美,还包括它在语言表达上的美感。这样一来,如果提早背诵了诗歌,不仅不会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表达之美,反倒提早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近到了无法再次拉开距离体会诗歌之美。因此,背诵先行在初中古诗阅读中,尤其是初中高年段中是不明智的。 二、表达“套路化”
在学习了古典诗歌之后,我们势必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他们所体会到的诗歌内容。与此同时,我们会给学生一些“表达模式”。比如:“这首诗歌通过抓住……描写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类似于这样的“表达模式”对于刚刚进入诗歌欣赏的初中学生来说似乎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却削减了一些实质上的内容。我们会发现,即使我们教给学生这些固定的表达,学生写出的依然是没有灵魂的答案。他们会像做“信息提取”一样,将诗歌里的相应内容“填进”相应的空白内,却无法真正实现内化后的深入表达。然而,我并不是反对给学生这样的“模式”,只是觉得,这种“模式”应当是学生通过深入体会不同的诗歌、沉浸诗歌情感之后自己体悟、总结出来的,而不是被“喂到嘴边”的。 三、情感“标签化”
有些诗歌的情感的确非常明显。“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想家了;“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喜爱春天;“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忠君爱国;“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不舍之情……这些显而易见的诗句似乎让诗歌阅读变得容易,却也让诗歌体验变得艰难。学生容易在一眼读懂了诗歌情感之后,就“沾沾自喜”地以为读懂了整首诗歌。其实,诗歌阅读,仅仅是读懂了,并不够;况且,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和中考也不仅仅止步于理解诗歌情感。而考虑诗歌本身的文体特点,也意味着,只有深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tF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