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毛概论文改革开放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欢迎阅读!
改革开放对中国中国经济的影响
摘要: 中国现在的国际角色,和半个世纪前不可同日而语。中国经济的改革开放,使得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经济、政治、外交和军事等各方面重新融入国际社会。 关键字: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影响 正文:
我国的改革开放已走过了近30年的历程。30年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同时中国改革攻坚任重道远。一方面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另一方面又面临着改革攻坚的深层次矛盾的挑战。改革是探索和破旧立新的过程,由此引起的议论和争论在所难免。可以说改革开放是把双刃剑。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启动的改革开放,为我国近百年来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繁荣奠定了体制基础。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和形成开放型经济为标志,经济体制改革在多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形成的体制性释放效应极大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评价我国改革开放的标准有很多,但最客观和最有说服力的标准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标准,也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初衷。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经济总量在世界上的排位由第十位上升到目前的第四位,可以说大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力。由于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一些专家认为,中国应当成为当前国际关系中塑造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也迅速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我国迅速解决了13亿人的温饱问题,在反贫困中取得的成绩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改革开放对中国经济有什么影响呢?
二、改革开放前经济发展水平及各方面状况: 1、政企不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经济部门直接管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企业失去了自主权和活力,结果宏观经济的政策没搞好,微观经济又管的死,严重压抑了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同时,政府职能转变滞后,有些部门职责不清,办事效率低;公务消费不规范,奢侈浪费,行政成本高;一些地方、部门和少数工作人员还存在官僚主义、形式主义,脱离群众,失职渎职,甚至滥用权力,贪污腐败。存在这些问题,根本在于制度不健全、监管不到位。
2、条块分割。把完整的国民经济分割成众多的部门所有制和地区所有制,造成了部门壁垒,地区封杀,限制了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横向联系,影响了行业之间、企业之间的专业化协作,是企业的生产能力不能充分合理地发挥。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变压器厂,一个是冶炼厂,变压器厂由机械工业部门主管,冶炼厂由冶金部门主管,结果变压器厂需要的铜有机械部门从云南等地大批运送,而冶炼厂生产的铜有冶金部门分配到全国各地。一墙之隔的两个企业不能横向联系,造成了大量的物质和时间上的浪费。部门之间缺乏联系,对权力抓住不放,而对责任往往一推了之,这种权力最大化、责任最小化的弊病很突出。
3、单纯依靠行政手段和指令性计划来管理经济。这种方法主要不是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
市场调节在起作用,使企业缺乏竞争力和应变能力。行政干预是政府针对市场失灵而制定的公共政策和行政法律制度,是行政机构直接干预市场配置机制,或改变企业和消费者供需决策的行为。而且在我国政府既是市场的管理者,又是国有企业老板,也是市场的参与者之一,在现实中政府的角色冲突和错位很明显。政府干预市场也是一种博弈。面对地方、行业和部门方方面面的利益,监管机构的行政手段往往力不从心,干预的结果会明显偏离公共利益最大化的方向。价格时而高于价值、时而低于价值的变化所导致的商品生产者从自身利益出发对生产的调整,必然造成供求波动,而供求波动又会造成新的价格波动。这种波动既能够推动商品经济向前发展,但又带有自发性、盲目性和不确定性,会带来破坏和浪费。然而指令性经济却没有完全发挥供求关系的作用。4、分配中平均主义很严重。分配没有正真体现按劳分配的原则,干好干坏一个样,形成了职工吃企业、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的局面,严重地压抑了企业和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平均主义使人们更看重结果均等,而非起点平等,这与机会平等原则直接相悖。机会平等理念的一个基本要求是社会成员生存与发展机会的起点应当是平等的,即凡是具有同样潜力的社会成员应当拥有同样的发展起点,以便争取同样的前景另外,机会平等理念还承认并尊重社会成员在发展潜力方面的“自然”差异,以及由此所带来的机会拥有方面的某些“不平等”。1979年以前,中国社会所存在的那种典型的平均主义现象却与此大相径庭。它不是站在尊重平等性上出发的,而是一种绝对的平均。这与发展规律是相违背的,因此不利于经济的发展。5、极“左”思想的干扰。一位主观意识形态的领导曾经在一封信里批判经济学家关于利用价值规律发挥市场调节作用的观点。他认为价值规律的发挥“必然会削弱计划经济,削弱社会主义公有制”,势必“模糊社会主义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区别”。可见,当时的“左”倾思想极度泛滥,严重阻碍了经济的进步。以上弊端是社会主义经济失去了活力,严重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影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状况。
30年来,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既把改革开放推进到新的阶段,又有效治理了通货膨胀,克服了亚洲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影响,遏制了通货紧缩的趋势,避免了经济增长的大起大落,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中国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6年GDP初步核实数据显示,中国2006年的GDP达到人民币21.087万亿元,约合2.70万亿美元,与德国2006年的2.30万亿欧元(约合2.86万亿美元)GDP仅一步之遥。分析人士指出,按照目前中德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速度,2007年中国GDP有可能会超过德国,仅次于美国和日本,跃居世界第三。并且增长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在中央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战略思想指导下,企业的技术水平、生产和管理的现代化程度明显提高。再次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取得重要进展,区域经济开始趋向协调发展。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资源节约与保护、生态建设和环境污染治理成效显著,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总之改革开放的影响我们有目共睹。展望未来,中国将坚持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道路,与各国携手前进,开拓创新,为促进全球发展、建设和谐世界作出更大的努力。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t6P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