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前教育】让幼儿学会宽容之我见

2023-05-10 17:40: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学龄前教育】让幼儿学会宽容之我见》,欢迎阅读!
学龄前,宽容,幼儿,学会,教育
【学龄前教育】让幼儿学会宽容之我见

出于对幼儿同伴间交往的关注,笔者对此进行了相关的追踪观察,其中有这样一段观察记录: 大班

幼儿自由活动时间,男孩明明把同伴宁宁的“飞机”机翼弄断了,宁宁找来了老师(明明低着头站在一旁)

老师:明明,你又弄坏别人的东西了?你再这样以后就没有人和你玩了! 笔者上前:明明怎么啦?(老师走后)

宁宁:他又弄坏我的飞机了!(这时,一群孩子围了过来) 一名小女孩:是啊,明明最坏了,他以前还把我的布娃娃丢下楼! 一名小男孩:对,他不是好孩子,他以前还打过我!

另一女孩:他是坏孩子,有一次他把我画的画扯坏了!他很坏的!

这群孩子唧唧喳喳地向笔者诉说明明以前的“恶行”,这让笔者颇为吃惊,因为他们对同伴缺乏应有的宽容。笔者也留意到,当请幼儿谈谈自己对同伴的认识时,很多幼儿先想到的往往是同伴的不足,如不守纪律、打人、不好好吃饭、被老师批评等等,对同伴的优点却很少提及。我们不禁自问:当幼儿满脑子都是同伴的缺点时,如何能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同伴关系在幼儿期尤显重要,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与成人相处的时间逐渐减少,而与同伴相处的时间则逐渐增加。相对而言,幼儿与同伴的交往往往更平等化,利于幼儿探索各种社会交往技能,但如果幼儿缺乏对同伴的宽容心,则会影响良好同伴关系的建立。无法宽容他人的幼儿往往会一直以挑剔的眼光看待同伴,可能会认为自己比别人高明,而不被他人宽容的幼儿则可能会感到受到排挤,对一直指责自己的幼儿怀有怨恨之意。长此以往,会导致班级内同伴关系的紧张,不利于幼儿社会性发展。 3 1 一、幼儿缺乏“宽容心”的影响因素分析 1幼儿自身思维特点的影响

幼儿独特的思维特点导致了幼儿对同伴过于挑剔,缺乏宽容心。在幼儿期,尤其是45岁时,幼儿的思维具有特有的自我中心化特点,这种思维方式使幼儿在考虑问题时总是从自我的角度出发,而不善于站在别人的观点和立场上想问题。在很多时候,幼儿往往只知道维护自己的利益和快乐,而不能宽容他人的过失。如在活动时,一旦自己的玩具被同伴弄坏,幼儿往往只关注自己受损的玩具,关注自己可能会因此而没有玩具玩儿的事实,


而不会考虑同伴的行为是否出于无意,因此一味地指责同伴。正是幼儿的这种自我中心化的思维特点,使他们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多了一份计较,少了一份宽容。 2.家长的负面强化

幼儿与同伴发生冲突时,家长的负面强化往往也加剧了幼儿对同伴的“计较”。家长也是幼儿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对幼儿的影响力是无须质疑的。在现代社会中,基本上是独生子女家庭,家长们往往把所有的关爱都放在孩子身上,而一旦孩子步出家庭,进入幼儿园,家长们总怕自己的孩子吃亏。一旦自己的孩子和同伴发生冲突,或是自己的孩子被同伴“欺负”时,很多家长则会教育孩子进行“反击”,有些家长甚至亲 自出面,当着自己孩子的面“教 训”冲突的另一方。幼儿好模仿, 他们的很多行为方式都是在模仿 人,尤其是在模仿权威者的过 程中形成的。家长的这种不正确 的处理方式无疑给孩子树立了不 良的榜样,带来了负面影响,让幼 儿也逐渐学会了用类似的方式处 理同伴间的冲突。若是长期处在 这样的熏陶中, 幼儿

就更加不会 站在他人的立场考虑问题,不能 宽容别人。 3.教师的消极暗示

教师不正确的教育行为给幼儿的消极暗示也加剧了幼儿对同伴的“计较”。教师是幼儿在幼儿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他人,是孩子模仿和关注的对象,教师的行为对幼儿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如前文提及的幼儿冲突中,明明弄坏了宁宁的玩具,老师说:“明明,你又弄坏别人的东西了?你再这样以后就没有人和你玩了!”一般说来,幼儿较成人更易受到暗示。包括语言上的暗示。在上述过程中,老师当着其他幼儿的面使用了“又弄坏别人的东西了”“以后就没有人和你玩了”这样的语言,无形中暗示了其他幼儿——一明明以前有过类似的行为(教师使用了“又”字),以后应该不和明明玩(再这样就没人和你玩了)。由于教师的这种无意识暗示,孩子们在以后的活动中可能会不断地重提过失者之前的“恶行”,不断地强化过失者不是一个好孩子的事实,而不会考虑过失者的感受,宽容地对待他们。 3 1

宽容别人,也是为他人宽容自己奠定基础,幼儿之间若多一份宽容,少一些计较.则能改善幼儿问的关系,使幼儿受到团体的欢迎,而受欢迎的幼儿会有更多的亲社会行为,并且为群体树立规范和准则。

二、如何引导幼儿宽容地对待同伴的过失 1.教师的榜样作用

为了给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当幼儿发生冲突时,教师应向幼儿展示正确的处理方式,尽量不使用对幼儿产生消极影响的语言,如“你又这样啦~你怎么老是这样呢”等等,避免给幼儿消极的暗示。在幼儿对同伴产生无意伤害行为时,教师应尽量不表现出对过失方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t5B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