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教学中对原文的改编

2023-04-21 14:46: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绘本教学中对原文的改编》,欢迎阅读!
改编,原文,教学
绘本教学中对原文的改编

绘本对于小读者,不仅能传递人文思想、社会规则,还能在文学的世界里,了解自然现象、科学规律。于是,我们的绘本教学,不仅传授书中道理,还期待孩子透过文字和图画,看见更广阔的社会和世界。

尽管孩子的阅读是从图像符号开始的,但是文字和语言始终客观地存在于绘本故事中,是我们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

在不断的实践中,我们发现:讲述故事的文字语言,值得细细的琢磨和编织,因为它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

一些教师认为:看书讲故事,我们只需把书上的文字朗读出来就是。 不错。一般的,精美的绘本,总有简洁准确、生动华美的文字。比如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粽子里的故事》:在密密的森林里,有一座小屋,里面住着一个老奶奶。老奶奶到过许多地方,心里有许多故事,森林里的朋友都喜欢来小屋听奶奶讲故事„„奶奶每包一只粽子,就在里面放一个故事„„奶奶对猴子说:吧吃吧,吃了粽子讲故事”„„奶奶对狐狸说:“吃吧吃吧,吃了粽子讲故事”„„小姑娘回到学校里,给伙伴们讲着粽子里的故事。这样的朴素易懂、小段重复的文字应和着画面的淡彩和隽永,向孩子讲述一个悠长而不息的节日趣事。这时,我把文字一字不漏地朗读了出来。

瞧!有时候,绘本有“便于孩子在看图时不容太多思索地听懂语音、心无旁地理解主题”的文字,我们只需完全尊重原文就行了。

有的绘本,文字的灵动童真,赋予了人物角色的性格特征,富有文学价值。《猜猜我有多爱你》中,小兔子每每看见大兔子比试一个动作后,总会一阵感叹:„„我的手举得有多高我就有多爱你。大兔子说。——“这可真高!小兔子想,我要是有那么长的手臂就好了……“我跳得有多高就有多爱你。大兔子也笑着跳起来,他跳得这么高,耳朵都碰到树枝了。——“这真是跳得太棒了,小兔子想我要是能跳得这么高就好了。”……教学讲述画面时,我只讲述小兔子的“哦!这可真高啊”前半句,使孩子更单纯地感受大兔子满满的“爱”,并对小兔子的“羡慕”充满心领神会的想象,教学情感的体验也更为强烈了。

看!有时候,尽管绘本的原文丰富而铺陈,但为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抓住孩子的耳朵,我们不妨对原文稍作无伤主题的删减,从而使教学在更为浓郁的思想感知中,达成目标。

类似的绘本“朗读”,发生在教师对绘本主题和教学目标的深深理解中。 有时候,对无法打动我心的绘本原文,会作比较大的修改。如经典民间故事《老鼠娶新娘》,当读到绘本最后一页时,朗朗上口富有韵律的童谣启发我:把整个绘本故事的语言以“ang”来押韵着讲述。实践中,我的“朗读”使教学头至尾弥漫着民谣气氛。

类似的绘本“朗读”,发生在教师对语言文字的足够自信中。否则,还是原文朗读更保险些。


另外,有许多好看的绘本,文字只是画龙点睛。《蹦!》就是一本每页不超2个字的绘本。在教学中,老师的绘本朗读,不可能照本宣科地只念那个字,那会让稚童无法串联故事事件。一般的,我们总会结合画面,解释性地讲述故事。应该谨慎的是,一般文字少的画面,角色或情节总是特别突出,读者领会画面的妙趣横生是作家的本意。所以,我们的解释性“朗读”,以围绕“角色”和“情节”来补充,切忌啰啰嗦嗦地没有了画面心有灵犀的趣味。

绘本教学,只是在一个时间里,师生共同分享着绘本的主旨、完成着教学目标。活动之后,绘本的使命还将持续:孩子或独自或结伴地翻阅着绘本,他们或遵循或超越作者本意地徜徉于绘本的世界。所以,我们不必担心小读者对于原作的细节感知和整体欣赏。

其实,即使如此,那有什么要紧。因为孩子已经亲近书本、亲近阅读,这才是最最要紧的。



---转载自应彩云老师博客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svV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