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目的及意义

2023-04-12 12:09: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内部控制目的及意义》,欢迎阅读!
内部控制,目的,意义


目的及意义:

内部控制环境构成了一个企业的氛围,是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首要因素,许多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并不是没有建立内部控制系统,而是内部控制环境中存在的问题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内部控制系统的实效,影响到了会计信息质量,所以完善内部控制环境可以明显促进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的信息技术行业也不例外,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资产提供者往往不能亲自参与对企业的管理而是将企业交托给专门的经理人员经营管理股东与企业管理人员之间形成了委托代理关系。由于股东不直接参与企业生产经营,无法观察到管理者的具体行为,管理者需要向股东报告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这时就需要提供企业的财务报告等相关会计资料,股东根据提供的会计资料判断受托者是否尽心尽职,因此,管理者必须如实报告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而健全的内部控制环境则有助于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

梅安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梅安森)是二十一世纪最高端也是发展最迅速的行业(信息技术行业)的代表.而作为信息技术企业应当与时俱进,另辟蹊径,建立自己新的发展模式和经营理念。本文的目地在于对梅安森内部控制的现状进行分析,如:人才缺失和设备水平低下问题;创新能力弱,市场竞争力不强问题;财务周转问题;内部管理疏松问题等.并针对这些问题分别提出人才培养,建设信息管理,集思广益,挖掘员工创新能力和建立分工明确的管理门等解决方案和发展对策.

本文对梅安森内部的控制现状分析,将内部控制环境与梅安森的实际内控问题相结合,通过探讨内部控制环境对梅安森发展的影响来寻找一些策略,从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入手来提高梅安森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同时也希望给中国信息技术行业的内部控制提供一些参考。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随着现代企业组织形式的转变,通信信息技术的辅助支持,内部控制这一企业管理方式在理论和实务界已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过去的几年中,发达国家财务丑闻频传,经济全球化加速形成,信息技术不断普及等多种现实因素的影响,伴随着风险导向型审计的兴起,使得内部控制这一审计核心环节再次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1992年,COSO委员会制定了对全世界产生广泛影响的COSO报告标志着美国内部控制理论的形成。COSO报告所使用的内部控制概念改进了SAS55SAC报告的描述。其后几年,SAS78又参照COSO报告SAS55进行修正,反映出了COSO报告对内部控制理论界的巨大影响.它认为内部控制整体架构主要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项要素构成。COSO 报告首次把内部控制从原来的平面结构发展为立体框架模式, 代表着国际上在内部控制方面的最高研究水平.

国外学者对内部控制的研究有着丰厚成果。在内部控制的信息披露方面。 HealyDalep1995NewsonDeegan2002Fergusonetal2002等对美国、加拿大、欧洲、日本和香港等地部分公司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内容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基本上都表明,公司趋向于披露对自己有利的内部控制信息而不会披露对自己不利的内部控制信息.




Hermanson2002年)的调查研究表明内部控制报告和公司内部控制是正相关的,它在某种程度上改进了公司的内部控制。

Michael Ramos2004)建立了利用横轴表示实体内部控制重要的目标,纵轴表示内部控制五个可靠性水平的二维法来评价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模型。HenryTheresa FJohn

J.and WeissRenee E(2008)提出了内部控制有效性跟高管报酬的关系。Abbott L JParker SPeters G F2007)

Doyle JGe WMcVay S2007)的研究认为,公司治理机制越健全,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可能就越小.

Fekrat等(1999)认为公司对外披露内部控制信息可以使投资者了解公司现在或潜在的竞争优势,强化投资者对公司竞争优势的理解, 进而做出投资策。

Dr.David Brewer and William ListCAHon FBCS2004)提出用诸如the time of detection(TD)、The time that the damage caused by the event is fixedTF)、The time limit after whichT W)时间单位来测量内部控制有效性模型并提出用内部控制的成本效益来度量内部控制有效性。

DrewJ.Lcone ( 2007 对在年报中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进行了研究, 现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有组织结构复杂性、存在重要组织变化以及在内控系统方面的投资等特质。

PiotroskiSrinivasan2008)提出“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仅仅是给小企业(利润少,内部控制差)增加了过高成本,对大型企业影响并不大。

大部分国外学者对内部控制的理解是由管理当局设计董事会核准,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员工共同实施的,旨在为实现组织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一个过程。可见内部控制是为了达到目的的一个过程,但他本身不是目的;它帮助实现的是多种既互相区分而又紧密联系和互相重叠的目标;它由人实施并影响着人们的行为,组织内的所有人员队内控都有相应的责任;而且内部控制为企业管理只能提供合理的保证,而不是绝对的保证。但我国大部分企业管理层甚至许多内审人员对内部控制的内涵与外延的理解还停留在内部牵制的第一阶段,认为内部控制就是“职责分工、岗位分离、授权授信、内部审计等",与国际水平还有相当的差距。

我国在正式法规中最早使用内控的为1986年财政部颁发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规范只提到内部会计控制,并定义为“单位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该定义被以后财政部发布的其他内控文件以及《会计法》使用,而在这些文件及《会计法》中基本将内部会计控制作为会计监督的一部分。

我国企业家和学者对内部控制内涵理解的不足和我国内部控制研究起步晚,研究缺乏一定的实际与时代意义导致了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出现了很多问题。基于我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种种问题,国内学者在如何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方面进行了广泛地研究.

左文书(2011)通过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立的原则和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主要方法的分析,提出了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措施.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sij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