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试析知识社会的概念考辨与理论梳理(一)》,欢迎阅读!
![试析,梳理,概念,理论,社会](/static/wddqxz/img/rand/big_54.jpg)
试析知识社会的概念考辨与理论梳理(一)
论文关键词:知识社会后工业社会社会转型
论文摘要:当今时代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转变。本文关注的焦点是知识社会理论,揭示了在英文语境中知识社会有四种表达,解释了四种对知识社会概念的定义和理解,并对知识社会的理论进行了初步的梳理与评论。
中国将“自主创新”提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任务,是适应当今时代世界发展大势的重大战略举措。当今时代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基于对这场变革的动力及其特征的认识,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对此做出了多种多样而又有一定关联的理论概括。如“科技革命时代”、“不连续(断裂)的时代”、“社会转型时代”、“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知识价值社会”、“网络社会”、“全球信息社会”、“后资本主义社会”、“不确定性的社会”、“风险社会”、“学习型社会”、“知识社会”等等。本文关注的焦点是知识社会理论,着重进行“知识社会”的概念考辨和知识社会的理论梳理。 一、英文语境中的四种表达
据我所见,在英文语境中,知识社会有四种表达:TheKnowledgeableSociety,TheKnowledgeSociety,TheKnowledgeSocieties,Thenowledge一basedSociety。据知识社会理论专家尼科·斯特尔的考证(1),p.64),最早提出“知识社会”术语的社会科学家是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莱恩。在1966年发表的《知识社会中政治和意识形态的衰落》一文中,莱恩通过说明科学知识的日益增长的社会意义而证实对知识社会概念的使用是正确的,(2)他当时采用的是第一种表达(TheKnowledgeableSocie曰。
1968年,在《断裂的时代》一书中,为了说明知识是现代社会的中心以及经济和社会行为的基础,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使用了知识社会术语。闭同年,为了说明知识在创新中的源泉作用和知识领域在国民生产总值及就业中日益增加的份量,社会学家和未来学家丹尼尔·贝尔在“知识和技术的测度”一文中也使用了知识社会术语,并且认为后工业社会就是一个知识社会。(4)德鲁克和贝尔提出“知识社会”时采用的都是第二种表达(TheKnowledgeSociety)。如果说第一种表达强调的是社会的知识化趋势及其意义,那么,第二种表达则将关注的焦点直接放在了知识本身,放在了知识资源和知识活动的价值。这种表达方式突出了自主创新的经济价值。 1986年.斯特尔和杰诺特·彪姆一起主编了第一部《知识社会》文集,书名采用的是第二种表达,但他在1994年出版的第一部《知识社会》著作及在2002出版的另一部著作《知识和经济行为》中却都采用的是第三种表达(TheKnowle岭ocieties)。这样做并非是一种文字游戏,斯特尔指出:“知识社会并非是作为一个简单、单峰展现的结果而发生的,也不是以某种明确的方式出现的。知识社会并没有变成某种单向度的社会结构。各种知识社会通过保持不变、甚或变得不一样而成为相类似的社会。"这意味着,通向知识社会的道路并非是机械决定的单线行程,知识社会也并非只有遵循固定模式的单一类型。这种表达方式也强调了不同国家走向知识社会应当有自己的特色。
在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TheKnowledge一basedEconomy)报告以后,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研究知识社会问题的重要性,并且认为知识社会似乎比知识经济的含义更为广泛,同时更富有想像力和吸引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有关知识社会的论着大量涌现,出现了对知识社会的第四种表达(TheKnowledge一basedSociety),如:影响巨大的《大学与全球知识经济》一书的主编之一、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科学与技术动力学系高级讲师劳埃特·雷德斯多夫的专着《沟通的社会理论:知识社会的自组织》等。第四种表达强调社会结构、社会行动、社会发展的知识基础,要求对社会与知识的演化关系及其机制进行动力学分析。这种表达方式反映了走向知识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紧迫性和艰巨性。
二、知识社会的概念辨析
“知识社会”已经不是一个惊心动魄的概念,社会各界已经对“知识社会”这个字眼耳熟能详。然而,学术界迄今仍然没有一个严格界定、获得公认的“知识社会”概念,对“知识社会”还存在着诸多不同的理解和判断。就学术界对知识社会概念已有的定义和理解而言,其主要的观点大致上有以下几种:
(一)知识社会是一种其成员的思想和行为“知识化”的社会。莱恩最早给“知识社会”术语下定义,他写道:“知识社会是这样一个社会,其成员(1)探究他们关于人类、自然、社会的种种信念的基础;(2)(或许是无意识地)为真实真理的客观标准所引导,并且,在较高层次的教育中遵循证明和推理的科学规则;(3)将相当多的资源投入到探索中,因此而具有大量的知识;(4)经常努力收集、组织和解释他们的知识,为当前的目的而从中汲取进一步的意义;(5)既运用这种知识来倡导他们的价值和目标,也运用这种知识来阐述(或许还修正)他们的价值和目标。"显然,莱恩是从社会成员的思想和行为“知识化”(或“科学化”)的视角给“知识社会”下定义的,他受到了当时流行的实证主义科学理论的深刻影响。实证主义科学观认为,科学知识会取代大部分—如果不是全部的话—其他形式的知识,科学推理即使在人们的日常行为中也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样,莱恩在其定义中强调,知识社会的成员的行为由真实真理的客观标准所引导,他们的价值和目标为遵循科学规则而系统地获取的知识所倡导、阐述和修正。(二)知识社会是一种深刻认识和充分利用知识价值的社会。贝尔曾经强调知识是后工业社会的“一种基本资源”。日本著名思想家界屋太一提出了用“知识价值社会”取代“后工业社会”的重要认识。他指出,现代社会的变革既不是单独的技术革命,也不是临时性的潮流。它是人类在产业革命200多年后迎来的将产生“新社会”的巨大变革,即“知识价值革命”。通过这一革命,将产生一个“知识价值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人们将着力追求时间和智慧的价值即“知识价值”的大量消费,人们将认为“知识消费得越多越体面”我国学者金吾伦直截了当地指出:知识社会是知识为主要资源、知识工作者为主导的社会。庞跃辉进一步明确提出:“知识社会是建立在对知识价值的深刻认识和充分利用上的一种社会形态,它以知识型人力资源为社会主体,通过大力学习、传递、利用、创造、共享知识的社会取向和社会机制,深入开发、利用知识价值,以实现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加快发展以上定义基于知识价值论的视角,深化了对知识价值的认识,突出了知识价值的创造主体,强调了开发利用知识价值对加快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性。
(三)知识社会是一类以知识为主要驱动力的社会。斯特尔将正在出现的那种社会称为“知识”社会,是因为现代社会的主要机制特性正日益受到“知识”的驱动。斯特尔指出,选择“知识社会”而不是诸如“信息社会”、“后工业社会”、“科学社会”等它术语来称呼正在出现的这种社会,其主要理由是关于信息社会的讨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对相当大批量的信息之生产、加工和传递的关注所激发的,人们较少谈及、或几乎没有谈及信息、传播媒介的本质,通常也不涉及现代社会的一致性和统治等;而“后工业社会”的范畴不是十分恰当,并且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使人产生误解的范畴,因为“工业”或制造业并没有消失,而只是被改变了。正如“工业”或制造业的改变一样,现代社会的那些各种各样的深刻变化是与知识本身的诸种形式和统治相关联的。之所以没有采用“科学社会”,是因为斯特尔分析的重点不仅仅在于科学,还在于科学知识和日常知识、陈述知识和程序知识、知识与非知识之间的关系,在于作为社会行为的一种能力的知识。
(四)知识社会是一种以信息与通信技术为变革驱动器而改造出的新社会。联合国科技促进发展委员会(LJNCSTD)专门成立的工作组认为:近来,“知识社会”一词用来强调由以信息与通信技术为变革驱动器而改造出的一种新前景。他们指出:无论在工业化国家还是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以先进的微电子学为基础的信息与通信技术都是处于近来所发生的社会与经济转型的中心位置。向21世纪的转型过程中,人们将会目睹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社会和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sdF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