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艺术=生活后现代艺术的把戏》,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艺术=生活:后现代艺术的把戏
作者:林颖旭 王葎菲
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0年第04期
后现代艺术大言生活就是艺术,那是欺骗人们的最有力手段和证据。艺术与生活保持绝大一段距离。为什么不说“艺术=现实”,而是“艺术=生活”?因为生活是现实的最高理想词汇,从字面的理解来说,似乎比“现实”高尚和富有想象空间。然而实实在在的生活就是普遍的平凡的细碎的,随手俯拾皆是,而艺术总得经过人脑、思想和智慧;艺术作品要经历一系列的社会过程:创造、展现、评价、接受、反馈、再重新被接受……这些反复的过程与思考不是一个普通的生活过程可比。因此,后现代艺术是观念的艺术,它涉及的很多问题和有关艺术的思考是虚拟的,是超越一切事物单体的。
拿艺术单纯地比喻生活是后现代艺术玩的把戏,后现代艺术把两者联系起来的正是“=”的符号:生活=艺术;艺术=生活。虽然生活中确实有各种微妙的变化和过程有让人感觉不可言喻、充满情趣、不可预料,并且内涵丰富、解读性强,但大胆地提出这样的主张却是艺术发展史从未发生过,要是曾有哪时代的艺术家要说自己的作品就是简单的生活照搬,那简直是自我的羞辱。而后现代艺术的执行者就在其生活就是艺术,艺术就是生活当中创造出一个个世人所愕然的艺术作品:像德国激浪艺术家本·伏基叶搞的“谈话艺术”,也就是请别人跟他聊聊天,似乎牵强得不可理解。
生活奥妙的不可阻挡的确是人类俱生以来的强烈感受。古代人类把自然的神秘与其巨大的力量归为崇拜、归为宗教,而到了现代,自然的神秘与不可掌握转变为生活的濒繁变迁,人类自身历史的感叹。在工业时代,机械化、科学化得到大大的运用发展,城市生活程序化、条理化,那些失去古代神灵支持(或者支配)的艺术家们只能在工业与秩序的缝隙中找艺术的源泉和创造主体,于是他们长期聚集于咖啡厅谈论:“艺术”是怎么样的;如何创造艺术……的确,艺术与生活紧密联系,于是他们索性把谈话变成“艺术”,得到的结论就是:生活是艺术的根本。这是口号、行动纲领,也确实反映了当时艺术的存在状况。生活创造艺术,艺术从生活中被创造出来。
二战后,世界艺术中心从巴黎转到美国,美国艺术名正言顺地成为国际艺术。从1970年代起,“美国艺术”或“美国式艺术”逐渐自称为“当代艺术”。从此,在“当代艺术”或“国际当代艺术”的名义下,“美国式艺术”风行全世界。因此可见,当代艺术延续美国后现代艺术,“当代艺术”的名称不是时代性时间性的界定,不仅仅始于1970年代并延续到今天,而是一种风格特点、有所针对的标记;“当代艺术”本身的界定并非是时间客观的,不是说从1970年代到今天所有存在的或创作的艺术形式,包括不同地区、文化背景、艺术对象的各种艺术表现,而是实实在在的人为操纵、带有美国意志的艺术分类。它跟“架上绘画”这类客观定性的名称相区别的是它不局限于一种形式,它包括绘画、雕塑、装置、摄影、影像、行为、综合等等。从根本上来说,“当代艺术”就是一种西方标准、美国标准。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中国艺术家试图用1980至1990这十年时间走完西方现代艺术的百年流程,今天所谓的“中国当代艺术”仍然是极大地搬弄别人的形式,中国艺术家的作品总能从西方找到模仿的源头和具体的人物、作品。中国艺术当局在“开放”与“与国际接轨”的时髦口号下,丧失自己的文化立场和价值判断,当下多数艺术展览都不堪入目,抄袭模仿西方作品的程度从表现手法到思维方式、观念内容等各个层面上都是深入逼真,完全脱离中国精神内涵的特质。作品为西方而做,不考虑中国当下的社会历史现实与文化特点。于是,“中国当代艺术”成为西方附庸,西方艺术的欢呼者。“中国当代艺术”的展览,西方艺术的老爷们也就当然会适当捧捧场面,也顺理地产生了一小群体的“中国著名当代艺术家”,在非西方艺术主场的空间充当代言人和传教者了。
生活与艺术不是一回事。糊弄艺术、以艺术反抗艺术终究不是中国当下能做和该做的东西。若真要论“艺术地生活”或真正的“行为艺术”,我们中华国族早有典型:庄子妻死鼓盆而歌,古画家解衣般礴,陶渊明抚无弦琴,秕糠临刑前闲奏《广陵散》,禅宗公案机智对答……都很“艺术”。南朝做《酒德颂》的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舍为裈衣。君何为入我裈中?’”还有比刘伶更“艺术地生活”的么?我们本身的传统就博大精深,涵盖广泛,中国古人智慧创造的文明曾比西方科学先进,今人何需拍着别人的马屁行事?所谓“与国际接轨”就要以中国的姿态呈现。
河清在《艺术的阴谋》里说得好:从来就不存在什么“国际风格”,莱布尼茨设想的世界语只能满足传达信息的需要,只有母语的民族语才给人一种亲切和谐,在其中呈现一些最稀罕的形象。一个民族存在一种艺术精神,而一种国际风格的计划从来只产生一些粗略的理论和贫乏的形式。它掏空了艺术的激情和内在的歌吟。这种激情和歌吟正是艺术独特起源的表现。儒尔·洛纳金对巴蒂斯开的一句玩笑意味深长:“一个概念属于全世界,但一个形象只属于你一人。”
参考文献:
[1]河清 著 《艺术的阴谋》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2][美]H·H·阿纳森著 邹德侬等译《西方现代艺术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4年 [3][美]H·H·阿纳森著 丹尼尔惠勒修订 曾胡等译《西方现代艺术史·80年代》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1992年
[4][匈]阿诺德豪译尔著 局延安译《艺术社会学》1987年
作者简介:林颖旭,广东江门五邑大学艺术设计系; 王葎菲,广东江门五邑大学纺织服装学院。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sWT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