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艾灸穴位疗法

2023-01-17 13:51:1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医艾灸穴位疗法》,欢迎阅读!
艾灸,穴位,疗法,中医
中医艾灸穴位疗法



下面就详细介绍艾灸最常用的五大养生要穴:关元、命门、足三里、神阙、中脘。 关元穴:又名丹田,任脉之穴,在脐下三寸处。关元穴是人体重要补穴之一。 主治:阳痿早泄、梦遗滑精、遗尿癃闭、小便频数、尿浊。

尿血等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月经不调、闭经、痛经、崩漏带下、产后出血、阴挺等妇科常见病;腹胀腹痛、腹泻痢疾,脱肛便秘等胃肠系统疾病;各种疝气、浮肿、中风脱证、一切虚劳损伤、四肢厥冷等。

命门穴:又名精宫,督脉之穴,在第二腰椎之下与脐相对,其气与肾通,是生命之根本,是维护生命的门户。

主治:五劳七伤、虚损腰痛、尿频、遗尿、阳痿、早泄及各种虚寒病症。

足三里穴:在外膝眼下三寸一横指处。具有补益脾胃、调和气血、扶正培元、祛邪防病的功效,是养生保健的第一要穴。

主治:胃痛、腹胀肠鸣、呕吐、便秘、腹泻、水肿、神经疾病、急慢性乳腺炎、肠痈等。

神阙:位于腹部脐中,有调理脾胃、祛寒壮阳之功。此穴多用隔物灸。《类经图翼》说:“若灸至三五百壮,不惟愈疾,亦且延年。”《医学入门》说:“凡一年四季各熏一次,元气坚固,百病不生。”

具体方法:以药末填脐,上放艾炷施灸。艾炷每次3-5壮,药末可选用肉桂粉、附子泥、蒜泥等。

中脘穴:又名太仓,任脉之穴,在脐上四寸。具有调胃和中、补虚益气、健脾化湿之功效。

主治:胃脘痛、恶心呕吐、呃逆、反胃、腹胀、腹泻、溃疡病、胃下垂、浅表性胃炎、胃痉挛、消化不良、肠炎、胃神经官能症等一切胃肠病症,虚劳百损,四肢乏力等症侯。温和灸是最安全有效的方法,操作简便易学易会。

艾条灸:是以艾绒制成艾条叫做清艾条,市面上一般中药店就有售,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后,在选取好的的位上熏灸的方法。如果使用的是在艾绒中加入了性温芳香等药物制成艾条药艾条,再进行熏灸,这样的方法则叫做“药条灸”。 艾条灸的方法又分为悬起灸和实按灸等。这里主要介绍悬起灸。


悬起灸:是将点燃的艾条悬于所需施灸的穴位上熏灸的方法。艾灸时,点燃的艾条一端距离皮肤约3cm,一般每穴灸5-10分钟,灸至皮肤有温热感、温热发红,而又不致产生灼痛和烧伤皮肤为宜。

悬起灸又分为:温和灸、回旋灸、雀啄灸等。

温和灸: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在距离穴位3cm左右的高度进行,以局部有温热感、温热发红,而不致产生灼痛为宜,本法适用于寒证、虚寒证、虚弱症等多种病症,是一种最为常见的养生保健灸方法。

雀啄灸:是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在施灸的穴位上,一上一下连续如同鸟雀啄食一样,而不是把点燃的艾条固定于施灸部位相对稳定的距离上。本法一般用于昏厥的急救以及一些小儿的疾患。

回旋灸:将艾条一端点燃,在距离施灸的皮肤约3cm处,在以穴位为中心3-5cm直径的范围内,顺时针方向,回旋往复熏灸,如画圈一样。本艾灸适用于寒证、风湿痛、神经性麻痹及某些皮肤病的治疗等。

间接灸:又称隔物灸。其方法是施灸时,先以艾绒以食指、中指及大拇指,抓取少量艾绒,制成艾柱,在选取的穴位表面皮肤加上药物,如蒜片或生姜片等,再将艾柱置于蒜片或生姜片上艾绒不直接置于皮肤上,点燃艾炷的顶端的方法。

艾灸除了具有效果明显,简便易行,经济实用的优点以外,只要认真按照施灸原则和操作规程要求,对人体一般不会产生毒副作用。

行艾灸保健时的禁忌和注意事项:由于艾灸是以火熏灸,施灸不当,有可能引起局部皮肤的烫伤。另―方面,施灸的过程中可能会耗伤一些精血,所以有些部位甚至有些人是不能施灸的,这些就是施灸的禁忌。

1、肠胃不太好,用艾灸足三里,神阙,关元。 2、扁桃体炎用艾条灸下颌下的扁桃体点和大椎穴。

3、大便不爽:艾灸悬空灸近10天肚脐和脐周足三里,按摩百会穴,感觉大肠蠕动增强,每天都有排气,也没有胃肠胀气现象了,便后清爽了再巩固治疗,每周2-3次。 4、反流性胃炎可以用化脓灸的方式在中脘穴、足三里还有丰隆处艾灸。 5、胆囊长了息肉:可以艾灸关元、期门、日月、阳陵泉。

6、艾灸可以治疗咽炎,方法是在大椎穴点刺放血后,拔罐,然后在艾灸。大椎和天突。有慢性咽炎的,会导致晚上睡觉打呼。用艾灸盒绑在大椎穴或颈夹脊穴,就会有很好的效果。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sVIK.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