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从青墩文化起追踪海安水文化

2022-10-14 20:50:4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论文:从青墩文化起追踪海安水文化》,欢迎阅读!
海安,水文化,追踪,文化,论文
从青墩文化起追踪海安水文化

【摘 要】 通过对青墩文化、海安水务遗址、海安民俗文化与水环境的关系追踪,寻觅海安水文化的起源、发展、传承的脉络,探究海安水文化所包括的内容和赋予的时代内涵及其发展规律。

【关键词】 青墩文化 水务遗址 民俗文化 文化

0 前言 海安,“水不扬波”之意[1]。从地名可以看出海安与水的关系渊源。从地理位置上,海安属于淮河下游地区,为长江三角洲北缘,是江淮平原、滨海平原、长江三角洲的交界处;从水系上,属于长江水系与淮河水系交汇之处;从地质构造上,全县三大板块,即“河北地区”“河东地区”“河南地区”,分别为古泄湖沉积、黄泛冲击、海相沉积、长江冲击而成。境内地形坦荡,河网密布。

海安先民从新石器时代[2,3]就在这片土地上斫榛斩棘,孕育了与河姆渡文化相媲美的青墩文化。经过5000多年的沧海桑田,人们在这片土地上,从对水的依赖到治理、开发、利用、配置、管理、保护等活动中、积淀了灿烂的海安水文化 1 青墩文化

1.1 湿地建筑文化

青墩位于我县南莫镇,属于里下河地区。早在5000多年前,海安的先民就在此适应远古气候与水环境,以非凡的智慧生活、生产,在这片土地上孕育了灿烂的史前湿地文化 “干栏式”建筑就是先民适应湿地而创造的独特民居文化 1.4 青墩文化湮密

任何地方远古文明的起源、发展、繁荣与湮灭,均与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灿烂的青墩文化的湮灭恰恰是孕育该地区文明的水环境。研究资料[2]表明,在4000 14c a.b.p以来的一个时期,该地区出现了一个大规模的海侵期,也正是这一场海侵导致了该地区人类文明的衰落。传说中的大禹治水也是在这一时期。

灿烂的青墩文化,其精髓是水的文化。虽然物质文明在巨大的灾难中湮灭,但给后世的水利人留下了不畏艰辛、用于创新的精神财富。同时,也告诫人们:治水要居安思危,水利的兴衰关系到关系到人类文明兴衰。青墩文化的兴衰给海安水文化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2 水务遗址 2.1 千古一堤

海安的“河东地区”[1],位于串场河、通扬运河以东,直面黄海,属于滨海平原,在构造上与江淮平原是一个整体,同属于苏北坳陷带的组成部分,在第四纪最后一次海侵时形成浅海,直到江淮平原东侧的岸外沙堤形成后,方才逐步形成陆地。因而,该地区是我县古代人民汲水煮盐、筑堤捍海的前沿。从现在的不少地名还可以看到“海的影子”,如“西场”“旧场”“汤灶”“八灶”“二灶”等,足以说明这些地方曾有煮盐的灶、晒盐的场。在该地区,重要的水文化遗址,当属范公堤。

在古代,海安地区的水灾有“涛之患十之九,潦之患十之一”之说,可见海患一斑。先民求生捍海可追溯到唐代,直至宋代天禧年间调任盐监的范仲淹,在熟知水利的张纶的支持下,经朝廷批准,主持筑堤捍海,几经周折,至天圣九年成堰。海堰成后受益显著,百姓称之为“来洪水不得伤害盐业,当潮水不得伤害庄稼”。后人为纪念首倡和实际促成捍海的范仲淹,从明代起将阜宁到呂四的海堤统称范公堤,嘉靖七年海安在西寺建范文正公祠。至民国年间,随着滩涂淤长,海势东移,只有蜿蜒的串场河向人们呜咽着:现在的通榆公路(204国道)就是当初巍巍的范公堤!


先民在饱受海侵肆略之际,范公首倡捍海,充分显示了伟大的“脊梁”精神。尽管范公堤已经失去原有的功能,但其“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境界已经在后世水利人面前竖起了千古屹立的丰碑,也为海安水文化中注入了最原始最朴素的民生思想。 2.2 盐运水脉

河流文明是水文化中的一种特殊的、也是最重要的最有意义的文明类型[7],从历史角度讲,对我县有着重要影响的河流是通扬运河、串场河。

通扬运河历代称为运盐河、上河、上官河、上官运盐河,汉吴王刘濞为了运盐,开凿了从扬州茱萸湾到海陵和如皋各场的运河。运河西通扬泰,东达滨海,是跨地区的水上航道,不仅有舟楫之便,而且有灌溉、泄水之利润泽两岸。扬州因此而商贾云集,受渔盐之利,颇为兴盛。海安为通扬水道之要冲,上下游物资转运之咽喉,商业也曾繁华一时。1956年水系调整后,通扬运河北岸为长江水系与里下河水系的分界线,从此,通扬运河与焦港河、如海河成了我县“河南地区”发展现代农业的源泉。

串场河是里下河一带许多河流汇归的河道,之所以称之为串场河,是因为其兴浚系唐大历元年淮南节度判官李承实捍海筑常丰堰(范公堤前身)所开,几经历代疏浚,串通了各盐场的航运。串场河是泰州(时海安属于泰州)、东台、盐城、阜宁四县的干河,自海安徐家坝(明初前为徐家涵,后闭塞称徐家坝),经富安场、安丰场、梁跺场等十场注入射阳河。

两大河流历史悠久,其的兴浚目的是运盐,兼顾灌溉、泄洪,统治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旱能引、涝能排”的被动局面,仅给海安的商业带来一时的而繁华。只有在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坚持科学规划、实行水系调整,完善灌排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区域治理,特别是融入了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之后,两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才重新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海安也才成了真正的“鱼米之乡” 2.3 围圩之田

海安的“河北地区”(属里下河),地势地下,宛若釜底。自古有“本境之水,不能蓄之使勿去;客境之水,不能据之使勿来”之说,故水旱频发,灾情绵绵。老百姓为水底求生之计,不得已兴筑圩田之举。圩田的方法始于五代,清朝中期才推广到里下河地区。到现在“圩围”仍然是里下河地区人民生产和生活的重要保障,“河北地区”的圩田是我县独特的一处田园风光,也是我县里下河人民治水的活化石。 虽然圩田的基本思想与古人一脉相承,但已经融入了新的内容,构建了内外分开,高低分开,灌排分开的防洪排涝体系。现代圩区的建设充分体现了海安水文化中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思想。 2.4 三塘十景

海安一马平川,既无名山,又无大川,然而出于自然的水塘清冽、花木繁荫、羽禽栖息,原本为海安镇内的三洼水塘,从唐代起便有了诗情画意的名字:芙蓉塘”白鹭塘”鸥鸟塘”于是海安就有了“三塘”之雅称。到了清代又应生了“东郊文社”“城南桃坞”“西寺晚钟”“北园菊圃”“凤山朝霞”“三里风帆”“镜虹水槅”“韩阡翠柏”“双桥曲径”“桂岭秋香”十景。有关“三唐十景”的诗词、文赋、绘画、碑记不一而足。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sTKx.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