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如何让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更好运用》,欢迎阅读!

如何让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更好使用
[摘要]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新课程,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水平,提升学生对信息社会的适合水平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必须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探索适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教与学的新策略和新模式,将信息技术教育的每一堂课真正转变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金土地。普及信息技术和培养创新人才,这是当今世界教育领域人们普遍注重的两大热点问题,也是世纪初我国教育者的两大使命。小学生刚开始对计算机很感兴趣,教师应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即时启发、引导学生以最佳的学习状态实行学习。下面我就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方法探讨与反思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教育的关键。课堂教学的重点之一是教法设计。如果还用过去传统的媒体和教育理论来辅助和指导现代课堂上的教育教学,我们的课堂教学则显得毫无生机,苍白无力。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我们的教学活动该何去何从。为此,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不可能完全沿用传统的方法,应该有自己的特色。在信息技术课教学实践中,开始,学生对学习计算机知识都怀着神秘、兴奋的心情。非常想学。随着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深入,有的内容需要记忆,且枯燥无味,难度增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慢慢降下来了。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的一种理解倾向,它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乌申斯基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尤其是小学生,他们的年龄和心理特征都决定了他们做事情往往从兴趣出发。所以,对于那些单调的、枯燥的练习和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教师应特别注意教学方法的优化,以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1、 形象教学法:新课程下的教学强调教师要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特别是我们面对的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更要注意形象教学法教学,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主动学习计算机知识。 “儿童学习任何事情的最合适的动机是当他们兴致高,心里想做的时候。”如在教学《理解计算机》一课时,因为小学生初次接触计算机,人人都怀有一种既畏惧又好奇的心理,一走进机房,就跃跃欲试,很想知道计算机的用处,更想切身体会一下操作计算机的乐趣。我抓住这个契机先提出这样一些问题:“你见过计算机
吗?”、“计算机有什么作用呢?”学生纷纷举手,各抒己见。接着我再利用教学演示光盘,向学生展示了一个色彩缤纷的电脑世界,通过观看,学生不由自主地产生了“人们能够通过计算机实行画画、制作动画、编辑声音等工作,它的作用真大”的想法。这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倍增,学习气氛活跃,顺利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2. 比喻教学法: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更容易接受的。信息技术课教学中的一些抽象概念和专业名词较难讲解,学生也难以接受,如何使这些看似枯燥无味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起来呢?适当用一些通俗简单地比喻和贴近生活的例子来讲解那些学生尚未接触过的知识,对于小学生信息技术课教学尤为重要。这样既有助于提升他们的听课兴,又达到了协助理解和记忆的目的。例如:教学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这两个概念时,我通常这样实行比喻:像显示器、键盘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称为硬件,但计算机同时还得有软件才能真正地工。就如录音机能够播放不同的歌曲,也能够录上各种不同的声音。同样,一台计算机装上了不同的软件,就能够做不同的工作。又如:在学习用windows画图画是需要设置好前景色和背景色,这两个词语学生不易听懂,我是这样比喻的:我们画图画,要用纸和笔,在电脑中画画也一样,更选好笔(前景)和纸(背景)的颜色……;再如讲授文件名的理解时,学生往往不明白文件名为什么要由文件名和扩展名组成,是这样比喻的:文件名就象人名,人名是由姓氏和名字组成,中国有百家姓,而名是无限的,计算机的文件名也是如此。诸如此类比喻,如果用
得好用得贴切,能够达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3. 游戏教学法: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喜爱游戏是孩子的共性。绝大部分学生接触电脑,是从游戏开始。在很多老师的眼里,固定思维地认定打游戏是不好的行为,其实也未然。学生爱玩是本性,一味地去扼杀,只能适得其反,应该利用其兴趣适当地引导学习。就比如在用《金山打字》练打字时,打字是比较枯燥的,学生往往会乱打或者偷偷地玩打字游戏,那我就利用他们爱玩、好胜的心理,把全班分成几个小组,选定同一篇文章,各个小组实行打字接力比赛。让学生从比赛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促使他们自觉得认真努力地按照指法去练打字。
4.操件实践法: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实践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计算机等多媒体对某一方法、步骤反复实践籍以形成技能,技巧或习惯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既是学生的自我检测和对教师教学效果的即时反馈也是学生掌握计算机技能的主要途径。实践操件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教师演示、分类辅导、实际使用。
二、 展开小组合作,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为全面提高信息技术的教学质量,可以根据学生素质情况进行分组,一般每小组要安排一至两名接受能力比较强的学生,他们接受速度快,教师教会他们后,再由他们去指导小组的同学学习。多给相互讨论的机会与时间,同时多教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如优先讲怎样使用软件自带的帮助系统等。应该看到学生们是有种种兴趣倾向的,在组织教学的时候应有所侧重。英国大文豪肖伯纳曾作过一个比喻,他说:“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各只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而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人均每个人将各有两种思想。”这个比喻形象地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如几个人在一起交流自己的知识、思想,会使学生开阔思路、丰富信息,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增强人际交往和协作的能力。因此,在带领学生上第一节计算机课时,我没有急于展开教学,而是首先分组,两人一小组,12个同学组成一大组,并告诉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必须互相配合,“三人行必有我师”,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另外,组与组之间还要进行“较量”,互相促进。如学生进行指法训练时,由于键盘指法是计算机操作的基本功,也是小学计算机教学的主要内容和学习难点,所以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自主学,主动练。在综合训练时,我让同组的两个学生配合好,一个同学操作,另一个同学帮助指正错误。在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操作训练的同时,挑选打得又快又好的学生当小老师巡视检查其它同学的练习情况,对有困难的同学给予帮助。由于学生间语言更贴切,情感更能沟通,指导更易理解,互教互学,这样既形成了以学生集体自主活动的主旋律,又使知识掌握得又快、又好。练习一阶段后,开展组与组之间的竞赛,进一步激起他们的好胜心,当然自觉性、自信心也随之增强,并能更好地促进学生间的团结协作,因为对于一项集体活动,只有合作愉快了,才有可能获胜。
三、 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近几年来,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已成为中小学创新教育的主渠道。鼓励、指导学生大胆、灵活地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如指导学生运用WINDOWS98中画笔软件绘制简单的彩图,并发挥想象力制作书签、友情卡等。在计算机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实际,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求新出异,提高学生创新的积极性。
由于信息技术课还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将眼光仅仅局限在于课本,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认真实践,及时总结,才会有创新,才能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sJL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