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诗性语文”

2023-05-31 04:45:2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谈“诗性语文”》,欢迎阅读!
诗性,语文,谈“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诗性语文

作者:冯正堂

来源:《读与写·下旬刊》2013年第02

摘要:语文是具有诗性特质的即诗性语文诗性语文内涵是什么,经典阅读的现状如何,语文阅读教学怎样实践经典阅读教学,本文就这三个方面展开阐述。 关键词:诗性;诗性语文;经典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041-01 语文是什么?有文人这样描述:语文是闪亮的先秦繁星、皎洁的汉宫,是珠落玉盘的琵琶、高山流水的琴瑟,是庄子的逍遥云游、孔子的颠沛流离,是君子好逑的《诗经》、魂兮归来的《楚辞》,是李太白的杯中酒、曹雪芹的梦中泪。这是一种非常文学化的描述,它形象地说明语文并非单纯的文字符号,"语文与情感、语文与思想、语文与生活、语文与生命、语文文化是分离不开的综合体。因此,语文是具有诗性特质的,即所谓的'诗性语文'。如果舍弃了这种'诗性'也就失去了'语文味儿'而不成为语文"。什么是诗性语文,如何实现诗性语文我有以下认识。 1.“诗性探源及界说

诗性一词最早由18世纪意大利哲学家、人文主义者维柯提出,他认为人与生俱来拥有一种本能的、独特的诗性智慧,整个科学的建构都是以发现诗性智慧为前提的。那些原始的野蛮人因为能凭想象来创造,他们就叫做诗人,诗人在希腊文里就是创造者 维柯的阐释与教育的最终目标不谋而合。语文教育应该是实现促进学生个体生命生成、精神人格成长为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就是回归诗性、回归生命意识。诗性语文中的诗性是从维柯那里得到启发但因迁用于教育范畴应与之有所区别。它是一种沉醉状态,在语教学美的氛围中陶醉,是心灵净化,充满向上的力量;它也是一种和谐,师生之间、同学们之间,没有一丝世俗社会的羁绊,期间充溢着浓浓的""的情感,心与心交融,一同沉浸于对知识与美的求索之中;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创造,将自己和他人带入神奇的美的世界之中。 2.当代中学生阅读现状与诗性语文的矛盾

不久前有这样一份报道:郭敬明比鲁迅受欢迎,茅盾、孙犁、艾青、王蒙等人的作品竟然未进入当代中学生的阅读视野;初中生和高中生的最爱是动漫和科幻,大学生最爱的是历史材和网络文学;同学和朋友的推荐是学生们阅读的主要途径。这是一份由某调查机构于201110月组织实施的问卷调查得出的结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诗性语文离不开经典,语文经典富有诗性。《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诗性语倡导与这一目标一致,而经典阅读就是实现它们最有效的途径。但经典阅读可谓是一路荆棘一路风光同学和朋友的推荐是学生们阅读的主要途径,那么语文教学中的教师对指导和引导学生阅读起了什么作用?"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学习活动中的"首席",因此进行富有成效的经典阅读教学责无旁贷。 3.经典阅读教学探索与实践

3.1 感悟经典,传承文化,开启智慧。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到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的韩愈,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他们代表了我们民族的精神;从孔子到《史记》,从庄子到陶渊明,从竹林七贤到李、杜、欧、苏,从元曲到《红楼梦》……他们代表了我们民族的智慧和心灵。文学经典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悟到生命的伟大,人性的美好,也找回了忘却的梦想和沉寂的激情。

3.1.1 融进文本,精心设疑,让学生学有所长、思有所悟。感知经典,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阅读、朗读、默读等,这只是贴近文本。要有所领悟,必须融进文本。教师的精心设疑,可以将学生快捷地领进经典之门。所设疑问应有助于体现学生的个性和主体意识。

3.1.2 整合课文,综合分析,使学生形成思维习惯。引导学生在教材中看到题材一脉相承的系列,可以获得永恒主题下丰富的情感表达。如《论语》中记载: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李白哀叹: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等等,焦虑、悲悯、感伤、旷达等浑为一体的生命体验,已成为中国人时间体验的一种潜在模式。

3.1.3 放大细节,斟酌词句,让学生体会做学问的乐趣。文学作品的解读是个体性很强的行为,经典文学作品本身也是一座"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宝山,鉴赏者可以"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因此,培养学生阅读时要聚焦于课文中的细节(特别是小说阅读),这样往往有独到发现和创见并且还有一斑窥全豹效果。

3.1.4 打破常规,设计活动,给学生全面感知语文魅力的机会。绝大多数的经典文本因时空的限制,学生在理解它们语境上产生了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就必须通过设计一定活动来叩击学生的心扉,唤起相应的情绪,把躺着的文字变成立体可感的形象。教鲁迅的《祝福》,可组织学生观察祥林嫂到鲁镇最终沦为乞丐的张张肖像画,以言语描述去表现嘈杂喧闹的祝福气氛,以表情再现祥林嫂形容枯槁、精神崩溃的神态,从而唤起学生惊讶、悲哀、愤怒的情感体验。

3.2 注重交流,使经典阅读教学呈现对话状态。一方面,努力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信息创意、成果,使语文教学在和谐的师生关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系和学生的积极参与中呈现对话状态,是经典阅读教学的一个追求;另一方面,也只有实现了各个层面的交流合作,才能使文学经典的研究学习呈现深层立体的面貌。

3.2.1 生的合作交流,同窗真正成为学友。学生之间的交流,其意义在于个体的情感积累和思想收获在课堂上集中呈现并相互碰撞,从而提供相互学习、彼此借鉴的空间。念自己的读书笔记,是交流提高的方式之一。伴随着每一篇文学经典的学习,学生整理研究笔记,积累自己经典阅读学习过程中的收获。

3.2.2 生的平等、合作交流,语文课堂流动真诚、民主的空气。文学经典教学过程就是一个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的过程。教师不是经典文学作品的终结阐释者。与文学作品亲密接触的过程中,学生情感世界开始变得细腻博大;思想世界拓宽深刻了。他们在阅历文学中的人生的同时,也开始遐想和凝思,他们渐渐有了个性化的、充满文化内涵的价值观念。他们拥有的已不止是年轻。这是一位学生的随笔

总之,笔者认为经典阅读是当代历史语境的呼唤,是实现"诗性语文"的有效途径。对进行经典阅读教学的几点尝试则努力让学生重返经典阅读之乡,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满足精神成长的需要。正如海德格尔所言:人类是诗意地安居于大地之上的。而我们的经典阅读教学引领学生重返人类的精神家园,那充满魅力的故园已开始荒芜,需要人修补、重建。再没有人指引,下一代将找不到回家的路。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s39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