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与家长如何沟通》,欢迎阅读!
与家长如何沟通 在一次和家长沟通,家长跟我抱怨现在的孩子不好管,说话不算话,东西乱放没有好习惯等,但在我和孩子的交流中却发现孩子也在跟我抱怨种种,总之一句话就是家长不能以身作则!于是我突发奇想,让家长和孩子制定家庭公约,并把它发到微信群里,让大家互相监督!而我也借此机会把这个微信群正式改名为:我们的“微家” !因为这会让大家感受到家的温馨,也能消除很多戒备!也正是有了这次的更名,也让我真正成了这个“微家”大家长,帮我解决了很多烦恼!
一、运用“微家”传达教育理念,达成家校教育共识。 “微家”成立后,我时不时就会往“家”转发一些我看到的有关家庭教育理念的文章,我发现绝大多数家长都会点赞,说明他们是会看这些文章的,而且表示赞同。但是是发自内心的呢?还是出于对老师的畏惧出于礼貌点个赞?不得而知。后来每发一篇文章,我会试着点评,表达一下自己的看法,随后会有一些家长跟着交流。再后来,我会抛出班里的真实案例,请家长们发表意见。比如,在今年学校举行的“跳蚤书市”活动后,有一天我突然发现,班里偷偷地卖起了东西,有的是把自己不用的东西卖出去,有的是把在外面买的东西高价卖给同学。这回家长们可全员出动了,“吵”的不可开交。有的说当今社会,从小就会做生意,长大了有商业头脑,不是问题;也有的说,这样学生会不断地卖自己的东西,得到的钱呢?干什么用了?只能使孩子往不良方向发展。从小这么看重钱,长大了就会成为拜金女;有的家长又说了,只有有这种野心,长大才能去奋斗。最后家长们请老师给个说法。我说:“大家说的挺热闹,但你们有没有问问孩子们是怎么想的呢?我们都问一问孩子的想法,然后我在班里也开个辩论会,只有孩子们心服口服了,而不是强行制止教育才能真正起到作用。”这次小小讨论,潜移默化地教育了家长要尊重自己的孩子,要倾听孩子的意见,并且要指导孩子管理好自己的财物。从那以后,我创办了“每周一谈”,每周都由一名家长抛出一个管理孩子的困惑,请大家出谋划策。这个小论坛使我无形中掌握了孩子在家的种种表现,也使我教育起来更加的得心应手,家校教育有机结合,我的“微家”真是功不可没呀! 二、运用“微家”培养孩子核心素养
一天,我看到这样一条消息,将很多核心素养的关键词放在一起,如果让你成为外企高管,你怎样将这些核心素养进行排序挑选人才呢?为了掌握大数据,我把它发到“微家”里,让家长们排出前三位。结果显示,家长把领导力、创造力和强烈的职业道德排在了前三位,而诚实、正直这一项却无人问津。而调查显示,大部分外企的高管会把口头与书面交流能力、诚实正直和人际交往能力排在前三位。由此可以看出,家长们所在意的并不是我们当今社会所需要培养的人才!这也就很好解释为什么我们总抱怨孩子不听话,孩子难教育!因为我们只重视了孩子的学习,忽略了人格、道德的培养。当今社会也正是缺乏了人性的正直和诚实才会出现马加爵杀人、林森浩投毒,毒疫苗流放到市场等事件!这难道不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缺失吗?当我把这个结果公布给家长们时,在这个“微家”里我们都做了反思,也达成了一个共识,就是要努力培养孩子的核心素养,让他们首先要学会做人,只有这样,将来才有可能成为国家的栋梁!因为无论以后孩子们从事什么工作,做人诚实正直是最基本的准则!
三、运用“微”家,开放教学。
家长问的最多的无非是“老师,我家孩子在学校变现的怎么样啊?学习怎么样啊?”家长的心情完全可以理解,为了让家长放心学校的教育,我的“微家”又发挥了重要作用——开放教学。
这个创意来自一次偶然的数学课。一天,我在旁听数学课,老师叫孩子上前讲题,我就给录了下来,并发到“微”家里,没想到家长们纷纷表示祝贺,夸奖孩子的表现。于是针对家长们提出的孩子写作文就头疼,家长不知道怎么指导,我进行了一次作文讲评。选出几
篇文章,让同学们自己去台前讲评。孩子们能从结构、修辞是否符合实际、用词是否准确等进行点评,并且头头是道,家长们看后都表示不知道自己孩子还有这等本事。根据不同的课文类型,孩子们自己设计、自己表演,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还锻炼了朗读表演能力,家长们看了都大加赞扬,并且表示孩子们在学校的教育是多样化的,是快乐的,再也不为孩子的学习发愁了。每次活动后,“微家”架起的是一座家庭与学校教育的桥梁,是彼此的信任,相互的支撑。
四、运用“微家”传递正能量。
作为一名班主任,不仅要关心孩子们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要关心孩子们的全面发展。比如,谁做了好事,谁有了进步,谁上课积极发言了,谁为大家分饭了,谁主动值日了,谁上操最认真了,我都会拍张照片放到群里表扬,让家长们时刻看到孩子的进步,也督促自己的孩子向别人学习,这种正能量的传递,使得班级有良好的班风,孩子们都积极主动地为班集体服务。每周都会表扬各方面变化的同学,并下发喜报。我的“微家”每周五都热热闹闹,充满了道贺声。妈妈们也会把孩子在家的表现发到“微”家里,让我看到孩子的进步。在班里形成了这种良性循环,给我的班级管理带来了便利。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s1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