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四单元 阅读 13 短文两篇 谈读书》研讨课教案_3》,欢迎阅读!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周导学案
课题:13.短文两篇
学习内容:《谈读书》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识记并掌握字词的读音及写法。
2.熟读课文,理清作者的思路,培养梳理知识的能力,积累精辟句子。 3.理解本文的读书观,激发学生读书热情。 学习重难点:
1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积累文中精辟的语句。 2.掌握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方法。 3.体会语言的意蕴美和形式美。 学习过程:
一、问题指向,自主先学 (一)了解作者
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毕业于剑桥大学,后又学习法律。他将随笔这种文学体裁引入了英国,主要作品有《随笔》《新工具论》等。
(二)疏通字词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怡情(yí) 藻饰(zǎo) 狡黠(xiá) 诘难(jiénàn) 滞碍(zhìài) 味同嚼蜡(jiáo) 吹毛求疵(cī) 2.理解重要词语的词义。 怡情:使心情愉快。
傅彩:着色。文中指给言辞增添光彩。 狡黠:聪明而狡猾。 诘难:诘问,为难。 滞碍:不通畅。
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段词句。指读书时仅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味同嚼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吹毛求疵:刻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 二、互动探究,合作求解 (一)朗读感知 整体把握
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文句。圈点批注课文论述的不同内容,并尝试划分段落层次,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
明确:全文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先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的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而后,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接着,论述读书与经验的关系:相互补充、相辅相成。
第二层(从“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主要论述读书的方法,指出对不同的书应采取不同的读法。
第三层(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主要论述读书的益处。 (二)品读课文,分析论证方法
通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回答,文章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分别论证了什么观点?试举例说明。
明确:①比喻论证。例如,“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用“自然花草”比喻“人的天性”,“修剪移接”比喻“求知学习”,论证了读书对人的天赋的作用。这样写,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②对比论证。例如,文章开头从正面论述了读书的目的,接着从反面论述了读书的三种偏向。正面与反面结合,使说理更加全面、有力。
③归纳论证。例如,“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前六个分句具体论述了读书的作用,最后分句对前面的论述内容加以概括。在分述的基础上归纳并得出结论,这是归纳论证法。由于前面列举的内容丰富翔实,最后得出的论断就会更使人信服。
三、交流展示,适度拓展 品读课文,积累读书名言
鲁宾斯坦曾这样评价培根的作品:“文章中充满灵感的常理,迄今仍然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实用智慧,理解了它可以改造世界。”
1.找出文中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进行赏析,小组交流,全班分享。发言时请用“诵读式点评”的方式。即先诵读你所点评的读书名言,然后朗读你的点评。
明确:生1:“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句式整齐,论证有力,论述了读书需讲究的方法。
生2:“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用排比句式阐述了读书的好处。
生3:我很赞同“讨论使人机智”的说法。有人说过:“你和对方每人一个苹果,相互交换一下,每个人手里还是一个苹果,但是,你和对方每人一个思想,相互交换一下,每个人就拥有了两种思想。”
四、强化训练,达标检测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1)怡情( ) (2)诘难( )( ) (3)滞碍( ) (4)吹毛求疵( ) 2.填空。
读书足以 ,足以 ,足以 。 读书使人 ,讨论使人 ,作文使人 。
读史使人 ,读诗使人 ,数学使人 ,科学使人 ,伦理学使人 ,逻辑修辞之学使人 :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3.阅读下面一段话,说说这段文字的观点是什么?作者采用什么方法阐述这一观点的?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rzw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