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朗诵与演讲的技巧》,欢迎阅读!
朗诵与演讲的技巧之重音,停顿,语速
撰稿人:余夏莉
重 音
(一) 加 强 音 量 (二) 拖 长 音 节 (三) 重 音 轻 吐 例子:有 的 人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臧克家
漓 江 的 水 漓江的水真静啊,
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清啊,
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真绿啊,
绿得仿佛是一块无暇的翡翠。
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 (袁鹰《井风翠竹》)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朱自清《春》) 好个“友邦人士”!日本帝国主义的兵队强占了辽吉,炮轰机关,他们不惊诧;阻断铁路,追炸客车,捕禁官吏,枪毙人发,他们不惊诧。中国国民党治下的连年内战,空前水灾,卖儿救穷,砍头示众,秘密杀戮,电刑逼供,他们也不惊诧。在学生的请愿中有纷扰,他们就惊诧了!
停顿
停顿是指朗读过程中声音的断和连。我们在朗读时,既不能一字一停,断断续续地进行,也不能字字相连,一口气念到底,无论是朗读者还是听众,无论是生理要求,还是心理要求,朗读中的停顿都是必不可少的;它既是显示语法结构的需要,更是明晰表达语、传达感情的需要。
表达音节的停顿朗读诗词时,必须用停顿来表达音节,以加强节奏感。
例子: 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二三式) 2.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高/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二二三式)
3.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帷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腊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毛泽东《沁园春·雪》)
4.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我/歌唱/早晨,我/歌唱/希望,我/歌唱那些/属于未来的/事物,我/歌唱/正在生长的/力量。 (何其芳《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语速
一、什么是语速?
语速是指朗读时在一定的时间里,容纳一定数量的词语。世间一切事物的运动状态和一切人在不同情境下的思想感情总是有千差万别的。朗读各种文章时,要正确地表现各种不同的生活现象和人们各不同和思想感情,就必须采取与之相适应的不同的朗读速度。
语速是指说话或朗诵时每个音节的长短及音节之间连接的紧松。说话的速度是由说话人的感情决定的,朗诵的速度则与文章的思想内容相联系。一般说来,热烈,欢快、兴奋、紧张的内容速度快一些;平静、庄重、悲伤、沉重、追忆的内容速度慢一些。而一般的叙述、说明、议论则用中速。
注意:朗读速度的转换朗读任何一篇文章,都不能自始自终采用一成不变的速度。 例如: 1.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2.月亮地下,你听,啦啦的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提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 (鲁迅《故乡》)(提问:以上两种语速怎么体现?)师:以上是两种不同的动态。这不同的动态在我们心里引起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朗读时必须体现出前者“将身一扭,从他的胯下逃走了”之快和后者“你便提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之慢。
例子:“冬天没有什么东西了。这一点干青豆倒是自家晒在那里的,请老爷„„” 我问问他的景况。他只是摇头。 “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 (鲁迅《故乡》)
以(雷雨)中周朴园和鲁侍萍的对话为例,朗诵时应根据人物心情的变化调整语速,而不应一律以一种速度读下来。
周: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后来,后来——你知道吗?(慢速。周朴园故作与鲁侍萍闲谈状,以便探听一些情况。) 鲁:这个梅姑娘倒是有一天晚上跳的河,可是不是一个,她手里抱着一个刚生下三天的男孩,听人说她生前是不规矩的。(慢速,侍萍回忆悲痛的往事,又想极力克制怨愤,以免周朴园认出。)
鲁:我前几天还见着她!(中速)
周:什么?她就在这儿?此地?(快速。表现周朴园的吃惊与紧张) 鲁:老爷,您想见一见她么?(慢速。鲁故意试探) 周:不,不,不用。(快速。表现周朴园的慌乱与心虚。) 周:我看过去的事不必再提了吧。(中速) 鲁:我要提,我要提,我闷了三十年了!(快速,表现鲁侍萍极度的悲愤以至几乎喊叫)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ryL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