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流浪人员边缘适应研究》,欢迎阅读!
![边缘,适应,流浪,人员,研究](/static/wddqxz/img/rand/big_138.jpg)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流浪人员边缘适应研究
作者:石钻佳
来源:《青年与社会》2015年第16期
【摘 要】边缘适应是指流浪人员在城市中无法真正融入,始终在外延徘徊游弋的边缘状态,具体表现在经济层面、社会层面和心理层面适应的边缘化。如何解决边缘障碍的“阿基硫斯之踵”,任务迫在眉睫。
【关键词】边缘适应;社会层面;经济层面;心理层面 一、研究主题与文献回顾
自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经济迅速发展,在滚滚城市化浪潮中,一个庞大而脆弱的群体也悄然诞生——流浪人群。这些流浪人员会遇到哪些障碍呢?我们又该如何才能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这值得整个社会思考。
通过文献的搜索,我们发现社会学界更多的关注于农民工的边缘化生存问题,关于流浪人员的边缘适应仍是空白。如陆福星,刘宁在“边缘化生存:农村女性融入城市面临的困境”中描述农村女性的边缘化生存表现,分析产生原因,并提出了相关对策。朱力开创性地从经济、社会、心理三个层面论述农民工阶层的适应状况,他的分类模式也为后来的社会研究提供了参照。可见,该文从流浪人员为切入点探讨边缘适应的方向具有创新性,也更符合关注民生的要求,贯彻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促进经济、社会和人三者的全面发展。 二、概念界定
边缘适应,顾名思义,指边缘化的适应,其主体为与社会中心群体相对应的“社会边缘群体”,边缘群体是弱势群体的一部分,指在社会的经济声中处于一种无助和无奈状态的人群,他们无法与其他人群进行正常的社会竞争,不得不退出主流社会,日益被边缘化,从而形成一个具有共同特征的底层社会群体。他们与其他社会阶层相比,甚至没有平等的话语权,无法在主流社会中表达自己的利益需求,当然他们也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正因为如此,所以他们往往容易被主流社会所忽视。主体并非与所处环境格格不入,有融入,但是并非完全融入,若把环境喻为一个圆圈,则主体徘徊于圆周的边缘,始终无法进入圈内核心。何为适应?在《社会学词典》中,将其解释为“个人适应社会环境而产生的行为。个人通过社会化,明了自己的社会权利与义务,形成了社会要求相适应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和性格,就会在社会交往与社会行动中采取符合社会要求的行动。反之,如果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就会陷入困惑之中。人的一生是不断地适应环境的过程。” 三、边缘适应的表现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一)经济适应边缘化。边缘化最先表现在边缘群体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流浪人员来到城市的首要目的即获得经济来源,因此他们只求一份可维持生活的最低收入即可,但限于他们的人力资源匮乏,自身文化水平低,劳动技能差,语言障碍等原因,很难在城市中寻觅到一份主流职业,工地搬运工的职位有时都难以获得,绝大部分选择捡拾垃圾或者乞讨,这就导致流浪人员缺乏一份固定的收入,风险性较高。
流浪人员的居所一般为桥底下或火车站,有少数会选择租房。为了尽可能减少在城市生活的成本,流浪者对住所不报太大的期望,他们也感受得到城市房价的昂贵和高不可攀,他们的最终目的是只求一个能够提供自身休息,遮风挡雨的地方,因为心理的自卑和不肯定,他们觉得自己没有资格和城市市民一样拥有一套自己的房子,这也进一步阻碍了他们对生活质量的更高追求。
(二)社会适应边缘化。流浪者的社会适应包括其与城市居民之间的互动和对日常生活的适应。绝大数流浪者都来自农村,来到城市以后,他们的日常生活方式有了部分改变,但程度并不大。主要原因是流浪者多以个体为单位,很少会与城市居民有亲密接触,他们不能也不愿彻底改变自身的生活惯习,因为即使改变了也不能给生存状况带来多大改善。
流浪者与居民的交往中表现出明显的内倾性和表层性。内倾性指他们交往的对象更多的是与自己有相同处境的流浪者,求助的对象更多的倾向于家人。表层性指如果有交往,也只是因为工作上的关系,很少会触及情感等更深层,所以这种交往更多的是从生存出发的功利行为。 (三)心理适应边缘化。心理层面的适应是城市适应的最高等级,由于经济和社会层面适应的边缘化,流浪者也无法完成心理上的转换。流浪者要真正做到心理层面的深层适应,就要求其内化城市的文化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在心理上获得认同、在情感上找到归宿。但是,我们发现,流浪者仍对城市具有距离,缺乏相应的城市归属感,他们虽然处在城市的怀抱,却被甩到社会结构之外,很难实现由农村身份向城市身份的转变,始终无法做到心灵上的真正确定。
流浪者出现自卑心态也与城市市民的态度有关,由于大量流浪群体的出现,社会治安和环境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这不免引起市民的城市本位主义情绪,无意识或有意识地流露出排外表现,这在客观上增加了市民与流浪者之间的隔阂,造成了他们心里的封闭。城市的包容度是影响流浪者心理情绪的重要原因,环境的冷漠造成了流浪者心理适应的边缘化。 四、结语
中国的总体社会,尤其是在经济发达的城市中,社会结构“倒丁字形”尤为明显,阶层之间的界限十分突出,呈直角式,底层流浪人与城市居民等其他阶层之间几乎完全没有缓冲或过度,表现出了非此即彼的二分式结构。流浪人群具有弱质性和孤独性,面对经济、社会和心理适应的边缘化,仅靠自身的力量是无法解决的,而城市化建设必须考虑到流浪群体的处理,这也是全面小康建设的基本要求之一,必须予以高度的关注。所以需要特别关注社会边缘群体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利益受损情况,要特别突出社会保障机制的建设,建立能够覆盖社会边缘群体、社会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机制,给弱势边缘性群体带来缓冲的社会安全网。 参考文献
[1] 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编[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343-411. [2] 朱力.论农民工阶层的城市适应[J].江海学刊,2002(6).
[3] 李培林,李强,马戎主编.社会学与中国社会[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209. [4] 吴鹏森.社会学与现代化发展难题[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76. 作者简介:石钻佳,女,江苏苏州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本科。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rt7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