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马蒂斯“窗户”中的自我指涉》,欢迎阅读!
马蒂斯“窗户”中的自我指涉
作者:吴保季
来源:《丝路艺术》2018年第03期
摘 要:“窗户”是一个经久不衰的绘画元素。马蒂斯一生中以“窗”为母题创作了大量的作品,这些 “窗”图像或以画面的局部形象或以画面的主体形象甚至以画面的独立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值得我们探究。本人主要从符号学、艺术社会学等角度出发,以马蒂斯的作品《窗户》为例,分析马蒂斯“窗户”中的自我指涉性。 关键词:窗;自我指涉性;符号学
“自我指涉性”源于语言学,在符号学、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等理论中被广泛地引用。罗兰·巴特认为“自我指涉性”具有“双重性”,詹姆逊对此观点进行阐释,认为“符号既有某种意思又指向其作为符号的自身存在”[1]。奥古斯丁也将符号分为两类,即“自然符号”和“意向符号”。“自然符号”指那些既无意象,又无表意的符号,而“意象符号”指“所有生物用来尽可能地表达心灵活动,即他们所感到或想到的东西的符号”[2]。马蒂斯绘画中的“窗”作为一种符号,具有双重自我指涉性,首先,它指涉自己本身作为自然中的“窗户”而存在,其二,它又指涉着画家自身。画家有意地在自己的作品中体现自己的“形象”,表达“自我意象”。
以作品《窗户》(The Window)为例,由局部图(1)可见窗户的格子上隐藏着字母“H”,而窗帘的蕾丝边上隐藏着字母“M”。“H”“M”为马蒂斯的全名“Henri Matisse”的首字母,在符号学系统中, “H”和“M”在这里是一种能指,它是一种中介物,令人产生“马蒂斯”这个人的心理表象。再仔细观察窗户的细节,窗户上圆形或近圆的钢丝圈类似于马蒂斯的“眼睛”或“眼镜”,窗户下的散热器则象是马蒂斯的“胡须”。钢丝圈下方微微突出的半椭圆状的部分近似于马蒂斯的“鼻子”。众所周知,“眼镜”及“胡须”均是马蒂斯公众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且从马蒂斯寥寥几笔勾勒出的自画像中可见“眼镜”和“胡须”是其最鲜明的个人特征(如图3所示),因此,在马蒂斯所创作的这作品中具有浓厚的自我指涉意味。萨宾·里瓦尔德(Sabine Rewald)在其著作《带景色的室内:十九世纪的“开窗”》中提到“窗即是人”(window is a man)的观点[3],他认为“窗”代表着人,它是一种隐喻,是画家本人的自我指涉,体现着画家的心境。马蒂斯曾说,“我曾用彩色纸剪了一只小鹦鹉,就这样,我也变成了一只小鹦鹉,我在作品中找到了自己”[4],马蒂斯试图在其作品中找到自我意象,他的作品《窗户》宛如画家本身的“自画像”,将人的注意力吸引到画家自身。笔者认为马蒂斯绘画中的“窗户”是一种“镜像”,具有一种指征画家自己的象征意味。
图1 Matisse, The Window (1916) 图2局部图 图3马蒂斯自画像,1935年
马蒂斯不仅只在其作品《窗户》中隐藏着自我“形象”,在其各个时期以“窗”为母题的作品中均具有自我指涉的象征意味,比如马蒂斯在试验时期和尼斯时期所画所画的作品《敞开的窗
户》(Open window,1916)、《音乐课》(The Music Lesson,1917),《有小提琴盒的室内》(Interior with a Violin Case ,1919)等均具有自我指涉的意象。马蒂斯为何以“窗”为母题创造大量的作品,又在“窗”中指涉自己?这里涉及到窗户的象征隐喻以及马蒂斯所处的社会背景以及他的艺术追求。在文艺复兴时期,“窗”的隐喻带有一种具有宗教意味,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一部著作《艺术中的窗户——从上帝之窗到自负之人》,概览了西方绘画从古典时代一直到现代的各种象征含义,其主旨在于“考察西方绘画中窗户的象征意义”,窗户这一母题,在西方历史上的各个时期的绘画中,不仅仅是一个建筑中的元素的再现和一种空间上的开口,还具有宗教和文化上的诸多象征含义,正如作者所言,“这个研究想要证明将窗户作为一种纯形式母题的理解是错误的。”[5]在现代主义时期,“窗户”依旧不能作为一种纯形式的母题来理解。马蒂斯一生追求着“一种和谐的、纯粹的、宁静的艺术,一种既没有任何问题的综合,也没有任何令人激动题材的艺术,这种艺术给脑力劳动者带来精神上的安慰和灵魂上的平静。”[6]“窗户”对画家来说更是一种自由、和谐、宁静的隐喻。马蒂斯一生经历了一战、二战两个黑暗时期,其精神常常处于周期性的崩溃状态,失眠、恐慌以及迷失感等常常折磨着他,作品《窗戶》便是创作于一战最黑暗的时期,在此,“窗”更是通往另一个和平世界的“出口”,也是他释放情绪的通道。马蒂斯一生中画了大量表现“室内”的作品,“窗”之所以是马蒂斯钟爱的母题,正是因为“窗”是将光线带入室内的中介物。马蒂斯一生中都在绘画中进行“光”与“色”的试验。为了寻找具有充足的光线、阳光明媚的创作之地,他到过尼斯、科利乌尔、科西嘉岛、丹吉尔等地,甚至在1912年法国远征军侵略摩洛哥的时候前往摩洛哥,在这动乱时期,阿拉伯人对法国人的愤怒日益高涨,法国人行走在路上随时有可能遭到伏击,马蒂斯在此动乱时期画了许多的窗户,比如著名的《蓝色的窗户》(The Blue Window,1911)以及《对话》(The Conversation,1912)等。“窗”和“光”这两个绘画元素也成就了这位20世纪“最杰出的色彩大师”。
“窗”在马蒂斯绘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马蒂斯的“窗”具有双重的自我指涉性,“窗”作为一种符号,不仅在指涉自然界中的自己,也在指涉画家本身。马蒂斯之所以以“窗”为母题创作大量的作品,又在“窗”中体现“自我意象”,原因在于“窗”是“自由、宁静、和谐”的隐喻,是通往和平世界的“出口”,是马蒂斯所钟爱的“光线”的“入口”,且它指征着画家的心境。 参考文献:
[1]步朝霞,自我指涉性:从雅各布森到罗兰巴特[M].外国文学,2016年 [2]兹维坦·托多罗夫,象征理论[M].商务印书馆,2005年
[3]Sabine Rewald,Rooms with a View: The Open Window in the 19th Century,Yale University Press,2011
[4]刘静,突破局限——对马蒂斯《敞开的窗》解析[J]大众文艺,2015年
[5]高远,流动的边界---意大利文艺复兴绘画边框的表征,14-16世纪[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16年
[6]李黎阳编,马蒂斯论艺[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 作者简介:
吴保季,四川美术学院硕士,美术学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美术史。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rop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