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2021年第16篇:读文随笔∣写作知识教学的转向》,欢迎阅读!
![年第,转向,随笔,写作,教学](/static/wddqxz/img/rand/big_104.jpg)
2021年第16篇:读文随笔∣写作知识教学的转向
写作知识教学的转向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语文建设》2020年第11期发表了杭州师范大学叶黎明教授的论文《从知识本位到需求本位——写作知识教学的重大转向》。从副标题可以看出,这篇文章的中心是写作教学中知识教学的变革,具体说来就是要从知识本位的教学转变为需求本位的教学。叶黎明教授的观点与邓彤、荣维东、周子房等人的作文教学观是一脉相承的,可以视作写作教学观念转变中的新生力量。这些学者的专著、论文,也是我目前在作文教学方面的主要学习对象。从《写作教学内容新论》到近几年发表的论文,我也可以看出叶黎明教授在写作教学研究方面没有止步,而是有一些新的思考和创见。
作者说的“写作知识教学模式”,主要就是构建以“文章作法”为核心的知识体系的教学,这些知识包括以下三种:一是现代文体知识,主要是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的文体知识,二是承续我们传统的文章作法知识,包括选题、立意、选材、谋篇布局的知识,以及对待写作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是实用文写作知识,包括新闻、调查报告、演讲稿等应用文写作的知识等。而知识本位的写作教学,其基本模式是四个步骤:一是确定教学目标,主要是写作知识或技巧的选择与明确,二是例文演示,包括学生的优秀习作、名家范文和教师下水作文等,三是实践,即进行构思、选材、立意、起草、修改等阶段的练习,四是分享与评价,主要是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习作、教师评改与反馈等。实际上,作者说的知识本位的写作教学目前在一线教学中十分流行,教师对文体知识、写作技法知识十分熟悉,作文教学也形成了固定的流程。
在一线教学中,不少教师又形成了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或写作模式,作者举了两种偏好:一种是分解式知识讲授,即教师对教材中的文体知识进行精加工和教学转化,追求知识的具体化、可理解和可应用。例如余映潮老师的《初中说明文简明构思指导》。对于这种教
学偏好,作者提出了三个疑问:学生是否有足够的动机和兴趣去学习知识?学习如果不知道何时、何地、何由使用这些知识,知识是否能被自如地提取?一般性知识例如说明文的写作顺序,在具体的说明文如投诉信、简历等写作中是否有用?这三个疑问,击中了分解式知识讲授的痛处。第二种是分解式知识体验,即用体验式教学法,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体验知识的运用以及由此带来的获得感。例如王栋生老师的《思考问题的路数》等。这两种倾向,前者重视写作知识的传授与讲解,后者注重知识的体验,注重学生写作知识的建构。
对于知识本位的教学,作者进行了反思,主要是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般知识是否能够迁移?作者认为,一线教师教给学生的多数是去条件化的惰性知识,这些知识是无法应对未来的实际写作的。二是序列化知识对学生来说有用吗?教师热衷于建构序列化知识,包括我以前也试图建构一个包含作文审题、作文结构、作文表达等内容的新材料作文写作序列,背后隐含的假设就是:连贯有序的教会使学生学的更好。我之前也有这种想法:只要把新材料作文的方方面面都讲到位、训练到位,学生一定能够写出优秀的议论文。实际上,这是一种假象。写作本身需要遵循一定的程序,但并不是说所有这些程序的知识都具备了,学生就一定能够写出优秀的文章。这一点也是我将写作关注的点从“写作成品”到“写作过程”“写作支架”的原因。
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要从知识本位的教学转向素养本位的教学。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的出发点是知识,后者的出发点是学生的实际需求,即任务驱动型写作。进而,作者又提出了两种具体的写作教学模式:一种是基于任务驱动型写作的知识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更加重视情境任务的分析以及写作知识的建构与内化。例如某教师执教说服性文章的写作策略,先设计了具体的情境任务:“校长准备派初二或初三年级的学生去回访国外友好结对的学校,正犹豫不决。假如你是初三年级的学生,请你写一封信给校长,说服他派初三而不是初二的学生去。”然后通过头脑风暴、小组合作等方式,请学生思考“什么样的理由是好的理由”,这也是说服性文章的教学核心。
第二种模式是任务驱动型写作的素养培育模式,即借助写作任务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rlN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