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心得体会(精选3篇)

2023-01-20 16:39: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通识教育心得体会(精选3篇)》,欢迎阅读!
心得体会,精选,教育
Word文档仅供参考

通识教育心得体会(精选3篇)

通识教育心得体会一:我的通识教育之体会 这两天一直看到被转载的批驳通识教育的文章,作者是我很喜欢的老师朱绩崧。朱老师在文章中提到,通识教育之矫枉过正,在有限的时间内,什么都学,后果自是平庸。其实我部分程度上也认同他的观点,但是我想说,这是他根据自己的生命经验所拼接出来的通识教育的一个画面。而我来到复旦两年,通识教育课程我基本也已经修完了,根据我的生命体验,通识教育完全还有其他的图景。

老师提到,有英文系的学生因为学3分的社会学导论而不背他的十四行诗了,但是给我这个机会让我遇到朱老师,有幸在他课上读了莎士比亚的原著,看了各种对于莎翁作品的文学批评论述的,也是通识教育。那是一门叫莎士比亚悲剧的通识选修课。如果没有通史教育我一个学国政的学生几乎没有机会在大学的校园里去上一门跟英文文学有关的课程而这样课程对我来说就是给我打开了另一个世界的窗户,让我看到文学可以有多大的魅力。一个学国政的学生会读pre-modernenglish读着莎翁的原著,会在万老师的英语作品鉴赏课上读各种类型的英文诗,学习诗歌的韵脚,会在世界文学导读的课上听一口纯正英音的汪老师分享着自己的阅读体验,给我们念爱经、别离辞甚至是说说萨德的奇怪的癖好。这些体验对我来说,是很宝贵的。

一个在自己专业领域及其精通的学者,当然是非常好的,而且是有必要的。但是在我看来,本科教育本来就不是为了培养在某个领域极其精通的学者。更多时候,是给学生们一个机会,可以去了解不同的学科只有在真正了解了不同学科之后我们才会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而在今后的日子里可以有方向地去学习,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或者是培养自己的阅读趣味。之前打过大学教育的辩题,看了很多学者的论述,其中有一句话对我感触很深。大意是大学教育是为了发展人,使人可以使自己的性格、知识更完善,可以真正具备自我学习的能力。

其实我在走出去跟别的同学交流的时候,发现很多其他学校的同学是没有通识教育课程的,因此他们学的也大多是专业相关课程但我也并没有发现他们因只学专业课而比我的复旦同学在专业知识或者技能上面有非常明显的超越。更多时候,我反倒觉得身边拥有更多不学科知识的同学在思考问题时角度更加多元,思路更加开阔也更加灵活。

说别人的例子可能不那么直观,那就拿我自己来说,我大学里上过的令我印象最深、学到东西最多、收获也最大的课程真的不是我的专业课,而是一些别的学科的通识课程比如说张双利老师的《共产党宣言》,她让我对哲学特别是马哲有了崭新的认识,从而对哲学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这门课算是我在大学中收获最大的课程,甚至没有之一。

还有通识选修课中的商务案例分析,两年才开设一次,由哈佛商学院毕业的老师james授课,整个课程非常有意思,课前做大量关于案例的阅读,完成老师布置的问题,上课的时候就是大家各自发言、讨论然后老师会在中间不停地问你,把你一步步往前推,直到你将自己的所有所学都展现出来为止。老师风趣幽默典型的乐天派美国人,虽然受过高等的专业教育但是授课非常简单易懂,而且重点强调分析方法。从来不让大家死记硬背些什么知识,

Word文档仅供参考


Word文档仅供参考

而是在上课讨论和平时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慢慢地掌握。

还有博弈论与中国智慧,虽然讲的是博弈论的知识,但是我在之后也发现跟国际关系领域很多知识也可以进行交叉应用来分析问题,尤其是这个理论本身会教给你一种完全不一样的分析问题的模型。其他的课程,像法语、基督教哲学、国际金融、证券理论化学与人类等课程,我都觉得其实都是让我学到了蛮多东西,对我帮助非常大的。

当然,国内的通识教育是有其问题的存在的。前两天跟港大的熊浩学长交流的时候,他就告诉我,国外一般只有顶尖的大学才会有通识教育而通识教育课程一般也要是这个领域内顶尖的教授才能够开设的,比如像哈佛的约瑟夫奈这样子级别的教授。反观复旦,通识教育的课程种类非常的多,但是质量参差不齐,教学资源紧张的情况下,这虽然是无奈之举,但是若是让学生上了没有收获,还不如减少通识课程的数量,只开精品课程减少每个人必须修满的学分,保证学生可以在每一门精品的课程中学到更多的东西。

通识教育心得体会二:通识教育心得体会1602字) 通识教育,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陌生的词汇。从字面意思的解说,即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或通才教育等。我认为通识教育不单单是一种课程设置模式,它也是一种教育思想、一种教育理念、一种教育境界,是为了培养人的自由、和谐、全面发展。通识教育的实施是结合我国大学的具体情况,实现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的结合,通过实行学分制、主辅修制、弹性学制、提高教师素质、改进教学方法等途径来进行。在大学提出通识教育就是要纠正大学里普遍存在的过窄的专业教育过弱的文化陶冶、过重的功利导向、过强的共性制约的弊病,这是十分必要的。

在中国通识教育的思想,源远流长。古人一贯认为博学多识就可达到出神入化,融会贯通。通识教育可产生通才,即博览群书,知自然人文,知古今之事,博学多识,通情达理,兼备多种才能的人。西方文化中通识教育思想同样是也很古老的。而通识教育与专业化教育教育模式的不同选择,但其本质上,却是对教育的不同理解造成的。通识教育重在而非因为通识教育没有专业的硬性划分,它提供的选择是多样化的。而学生们通过多样化的选择,得到了自由的、顺其自然的成长,可以说,通识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它超越功利性与实用性。

之所以要以大学问家、大思想家为榜样,是因为他们身上有着独立人格与独立思考的可贵品质,而这正是通识教育的终极追求。因为,教育不是车间里的生产流水线,制造出来的都是同一个模式、同一样的思维。而是开发、挖掘出不同个体身上的潜质与精神气质。因为通识教育是要孕育出真正的而非产品通识教育在当代社会环境下确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其一通识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必不可少、强有力的支撑。其二心智训练比知识传授更为重要。

最后是共同要求与个人选择的关系。通识教育课程在我国大学的关注源于20世纪80年代

Word文档仅供参考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riMK.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