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厉庄高中高二语文《唐诗宋词选读》(宋词部分)强化巩固练习》,欢迎阅读!

厉庄高中高二语文《唐诗宋词选读》(宋词部分)强化巩固练习
厉庄高中高二语文《唐诗宋词选读》(宋词部分)强化巩固练习
厉庄高中高二语文《唐诗宋词选读》(宋词部分)强化巩固练习
厉庄高中高二语文《唐诗宋词选读》(宋词部分)强化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XX/3/7
班级姓名
1.阅读下面这首《菩萨蛮》,回答〔1〕—〔2〕两道小题。〔6分〕
菩萨蛮 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①合:应当.②垆边人:酒家女.③霜雪:形容女子手腕白皙 〔1〕简要概括:词中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江南好〞?〔3分〕 答:
〔2〕客居他乡的人总是为思乡之情所苦,这首《菩萨蛮》却写道:“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试分析这两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3分〕 答:
2.阅读下面欧阳修的一首《踏莎行》,完成下面的题.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水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⑴对这首词的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草薰风暖摇片辔〞,是说在一个风暖花香的季节,行人却要辞别心爱的人,挥动马鞭,走上漫长旅途. B、“迢迢不断如春水〞,借用眼前的春水,表达了一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无穷离愁。 C、“楼高莫近危阑倚〞,是行人劝告想登楼远眺的爱人;楼太高了,楼上栏杆已年久失修,千万别登楼凭栏呀。 D、“平芜尽处是春山〞,是说凭栏远眺,看到的只是一片青草地,即使望到了草地的尽头,也还有青山挡住视线。
⑵关于这首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作者以对句开篇,通过候馆、溪桥点明旅途,通过梅残、柳细点明时令;在读者眼前展现了一幅初春的景色。
B、接着,作者写草薰、风暖、水绿,通过对美好春光的描写,来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使抽象的情感变成具体的形象。
C、下阕变换角度,行人由自己感到离愁的无穷无尽,推相到居家的爱人也一定相同,进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D、这首词通过对行人旅途中所见所感和居家爱人登楼远眺的心情的描写,细腻地表现了一个女子的离愁别绪。
3.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这首词作于苏轼被贬黄州之时。
㈠① 开头“莫听〞“何妨〞两个词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②本篇借眼前景抒胸中情,诗中的“风雨〞是实指,也是隐喻.联系诗人的政治处境,分析“风雨〞的喻意,并概括诗歌所表现出的作者的生活态度。 ㈡⑴在风雨中,“同行皆狼狈〞,而词人却能“吟啸且徐行〞“竹杖轻胜马〞,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
⑵“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⑶“也无风雨也无晴〞中“风雨〞“晴〞的含义是什么?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卜算子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1〕此词作于苏轼被贬黄州之时。〔2〕漏断:漏壶里水滴尽了。〔3〕拣尽寒枝不肯栖:鸿雁栖宿田野草丛间,不宿树枝.
㈠〔1〕这首词下阕主要运用了一种什么表现手法?试简要分析.〔不超过40字〕〔3分〕 答:
〔2〕这首词主要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试简要分析.〔不超过40了〕〔3分〕 答:
㈡①该词主要是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诗人感情的? ②黄庭坚《山谷题跋》评论此词:”语意高妙,似非食烟火人语。非胸中有数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请你谈谈作者在词中表达的人生态度。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下面问题(6分)
苏幕遮 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1)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段落极其分明,但是,情景之间关联密切,想想二者有什么关系,联系两片之间感情纽带的是哪个意象? (2分)
(2)王国维认为这首词中:“水面清圆,一 一风荷举〞两句“真能得荷之神理者〞,你同意这个说法吗?(4分) (4分)
7.阅读下面两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厉庄高中高二语文《唐诗宋词选读》(宋词部分)强化巩固练习
虞美人•梳楼
蒋捷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濛处.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栏杆.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看似平淡,但意蕴深婉〞是《虞美人•梳楼》的特点,请结合上片“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简要分析。〔2分〕
〔2〕两首词均描写了词人在雨中所见的海棠但用意与手法各不相同,试具体分析。〔4分〕 8.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面问题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是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江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⑴“西北是长安,可怜无数山。〞两句,表达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⑵“青山遮不住,毕竟江流去。〞是名句,常为人们引用。在词中,“青山〞比喻什么?人们引用时又是什么意思?
⑶“山深闻鹧鸪〞鹧鸪啼叫声类似“行不得也哥哥〞,这里的鹧鸪声是什么意思?他们说什么事情行不得?你理解的根据是什么? 9.阅读辛弃疾《丑奴儿》,完成题目。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㈠⑴这首词运用了的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字。 ⑵作者在“识尽愁滋味〞后为什么反倒“欲说还休〞? 答:
⑶作者为什么在“欲说还休〞之后忽然“却道天凉好个秋〞? 答:
㈡〔1〕辛弃疾是我国南宋著名词人,与北宋的被后世称为”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又因为他和都是山东济南人,所以史称”济南二安".〔2分〕
〔2〕有人说上下两阙中的"愁”不是一个"愁",你是否同意?为什么?试作简要分析。〔4分〕
〔3〕分析下片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其效果.〔4分〕
细心 分析 比较 思考 想象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rb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