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教育理论名词解释》,欢迎阅读!
名词解释:
1课程计划2课程标准3教材4学习动机5 学习迁移6 知识7、学习8、知识的学习9、教学策略10、教师职业理想11教师的职业义12教师的职业良心13教师的职业公正14教师的职业幸福15教学评价16修养17因材施教原则18教育规律19德育20教育方针21、教育规律22、教育23教育制度24、教师职业道德25、师生关系26、个体身心发展27、个体主观能动性28、校园文化29、教育目的30教学31、教学过程32、教学组织形式33、班级授课制34、教学原则35、教学方法36、教学评价37学校德育38、德育目标39、德育过程40、班级41、班级管理42学校课程43、课程目标44、课程评价45、课程设计46:学习策略47学习迁移48、态度49、道德品质50问题51、定势52、诱因53、遗传54慎独55、依法执教.56教师道德修养
1课程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2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计划的展开。
3教材:是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是知识授受活动的主要信息媒介,是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
4学习动机: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
习动机,处理竞争合作,促使学生努力。
5 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6 知识:主体与环境相互作作而获得的信息与组织。 7、学习: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印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8、知识的学习:即知识的掌握,指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接受和占有前人所积累下来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构建相应的认知结构。
9、教学策略: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一定教学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相对系统的行为。
10、教师职业理想: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努力做一名优秀教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的崇高职业理想。必须做到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献身教育事业、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11教师的职业义务:是指依照法律规定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必须履行的责任。
12教师的职业良心就是教师在对学生、学生家长、同事以及对社会、学校、职业履行义务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特殊道德责任感和道德自我评价能力。 13教师的职业公正:是指
教师在教育职业活动中,公来合理地对待和评价合体劳动者。
14教师的职业幸福:是指导教师在教育工作实践中,以自己出色的劳动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和理想而得到的精神上的满足。 15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工作质量所作的测量、分析和评定。它以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学生、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教学设备、场地和时间等因素的有机结合的过程为评价对象,是对教学活动的整体功能所作的评价。
16修养: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经过自觉学习、自我反思和自我行为调节,使自身品德不断完善的一种重要方法。
17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18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19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思想品质的教育。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三个方面。 20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和
总指针,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是确定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指导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略原则和行动纲领。 21、教育规律:是教育活动内在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包括教育内部诸要素、教育与外部诸因素之间的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22、教育:广义的教育,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23教育制度: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各项规定的总称。
24、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时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品德的总和,是调节教师与他人、与社会等关系时所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
25、师生关系: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加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以“教”和“学”为中介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态度等。
26、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
化过程,特别是指体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
27、个体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和活动对于客观世界的积极作用,包括能动地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并统一于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中。 28、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演化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整体和结晶。
29、教育目的: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根据一定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需要及规律,对受教育者提出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所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同时也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30教学:在一定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31、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健康个性,使其形成科学世界观的过程。
32、教学组织形式:是指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社会结合方式。
33、班级授课制:是把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根据课
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34、教学原则: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过程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35、教学方法: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共同活动方式,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36、教学评价: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即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 37学校德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 38、德育目标:是教育目标在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方面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39、德育过程:教育者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影响,以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化的统一过程。 40、班级:是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将年龄和知识程度相近的学生编班分级而形成的,有固定人数的
基本教育单位。
41、班级管理: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班级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42学校课程:即校本课程,是学校在确保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或选用的课程。 43、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
44、课程评价:是以一定的方法、途径对课程的目标、实施和结果等有关问题的价值和特点作出判断的过程。
45、课程设计:有目的、有计划地产生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以及教科书等的系统化的活动。
46: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在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47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48、态度: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49、道德品质:又叫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规范自己行动时所
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和特征。
50、问题:个体不能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直接加以处理并因此而感到疑难的情境。 51、定势:先前影响所形成的往往不被意识到的心理准备状态,它将支配人以同样的方式去对待同类后继活动。
52、诱因: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53、遗传:指人们从父母先代继承下来的解剖生理特点,如肤色,身高和体重等。 54慎独:是指个人在无人监督时,仍能谨身遵守道德原则,它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又是道德修养所达到的一种极高的境界。 55、依法执教:就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按照教育法律的规定,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逐步使教育教学工作走上法制化和规范化。
.56教师道德修养:是指教师为了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根据教师道德的原则、规范、范畴的要求,在道德方面所进行的一种自我锻炼、自我改造、自我提高的活动;以及经过锻炼改造而形成的教师道德品质和达到的师德境界。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rW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