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柏拉图洞穴的秘密》,欢迎阅读!

柏拉图洞穴的秘密
读《消失的技法》有感
苏珊桑塔格曾说,人类顽固地呆在柏拉图的洞穴里,沉浸在幻影中。为什么对人们来说,收集照片就是收集世界,但实际上收集的是他们对世界的评价,他们并没有介入真实世界,而是在取景器上的那个世界或者说是照片里的世界,因此他们对影像构成的世界感觉更亲切、更真实。
但是,在读了鲍德里亚《消失的技法》,我才真正明白柏拉图洞穴的秘密所在,在这篇文章里,我们甚至可以找到“如何走出柏拉图洞穴”的方法!
首先谈谈“消失的技法”,到底什么是消失的技法,这一技法又是如何实现的呢?
摄影叙述的是我们缺席时时间的样子,即驱除主体固有的视线与判断,享受自身不在场。人是饱含感情的动物,动物与植物也带有一定感情,唯有物体没有感情的灵氛,它们是无意识地表演,使得照片上的世界与在物体那一侧出现的世界几乎一致。但拍摄人物非常困难,镜头无法捕捉人本真的性格,人非常擅于表演。霍桑笔下的霍格雷弗谈到拍摄人像之难在于:在人们看来,这个人总是表情愉悦,仁慈和善,心胸开阔。。。。。。结果出现在照片上的人显得狡猾、狠心、专横、冷酷。”这种结果是很难出现的,因为常常是被隐藏着的。但是摄影师的任务就是不仅要看到眼前的现实,也要预见无法看到的图景,而这个图景就是主体缺席时客体的的秘密姿态。
只有以消失的模式生成的物体才是世界的他者,他者的存在只能以主体的消失为基础,不以主体的意志而存在,摄影师只有将这种消失的技法实现,才能捕捉到真实的世界,因为他者的集合就是真实的世界,没有意识,没有表演。只有在以此为前提,人们收集照片才是收集真正的世界,而非是对世界的评价。苏珊桑塔格所说的那些人并不在这个范围内,他们收集的是他们认为的世界,即对世界的评价,所以他们呆在了柏拉图的洞穴里,沉浸在自己描绘的幻影里。而消失的技法就是走出洞穴的办法。
但怎样才能实现消失的技法?其实,布勒松已经给了我们一个答案,“决定性瞬间”追求的就是在被摄者未发觉的时候迅速地捕捉下其最真实的一面,这跟主体缺席的效果几乎等同。最近在网上流传的一段视频:厕所里的千姿百态,也正是消失技法实现的一个案例。
不过,在今天,即使摄影师做到了使主体缺席,使照片非常的还原,但艺术节、画廊、美术馆、展览会上,摄影师们的作品却如同变成了人质,它们被强加了含蓄意指,卖身于要传达的内容,而摄影师真正追求的“刺点”被从影像中驱逐掉了,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这样一来,作为受众的我们,好像又被拉回到柏拉图的洞穴了,是吗?
其实,从另一方面来说,我们好像也不能完全否定这幻影。抛开主体缺席,抛开他者性,如果拍下个别性的一面,对摄影来说,其实也不失为一种选择,我想,这也是除纪实摄影外其它类摄影至今仍在发展的一个理由。大部分时间里,人是依靠意志与表象的机械装置而活着,都是遵从自己的意志与欲望走到现在这一步,决断与思考悄悄从其它地方来访——而且唯有在这个及其不可思议的干涉中,才造就了各人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貌似与他者性对立,但也是有价值的,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象征,因为我们已经不再是原始人。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rP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