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谈幼儿游学自然活动的价值》,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幼儿游学自然活动的价值
作者:喻星美
来源:《新丝路(下旬)》2019年第04期
摘 要:游学逐渐成为热潮的当下,社会机构往往在组织类型丰富的游学活动时,喜欢将眼光聚焦“自然”,将目的地和内容瞄准“自然”。本文结合参与幼儿游学自然活动的相关经验,从幼儿园教育的延伸、自然教育的手段和培养亲子关系的途径三个方面分析了幼儿游学自然的价值。
关键词:幼儿;游学;自然;价值
近几年,“游学”一词悄然而生并逐渐发展成一股热潮。社会机构中不仅有高端大气的海外游,有瞄准中学市场的清华北大名校游,有针对小学生的游学夏令营,还有针对幼儿的游学自然活动。
2017年下半年,我在两次带领侄子参加了某社会教育机构组织的游学自然活动后,产生了这样的疑问和思考:什么是游学?幼儿到自然中游学有什么意义?
游学精神起源较早,源于孔子周游列国治学。而现代教育意义上的游学,则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化的进程逐渐形成的一种体验式的教育模式,其本质是走出校园,远离熟悉的环境,跳出固有的学习方式,在全新的环境中,通过潜移默化、深入体验的方式,进行游玩和学习,加深对环境的理解,缩短与文化之间的距离,不断拓展视野、丰富经验、增长知识。 幼儿游学自然,则是指幼儿园或者幼儿社会教育机构组织3-6岁幼儿及其家长到大自然中开展游学活动,依托动植物园、农场、庄园、乡村等自然环境,开阔视野、丰富经验、唤醒生命,在亲身体验中感悟自然、加深理解、探索人生。对于幼儿来说,游学自然的价值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是幼儿园教育的拓展延伸
台湾著名学者龙应台曾发表过这样的观点:上一堂美学的课,不如让孩子自己在大自然里行走一天;教一百个钟点的建筑设计,不如让学生去触摸几个古老的城市。玩,可以说是天地之间学问的根本。陶行知先生也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意义。
游学是幼兒园课堂之外的教育,是一种打破传统学科教学的积极教育、生活教育和体验教育。游学自然让幼儿走出幼儿园,在游走自然中学习,在自由探索中思考世界,从而提高幼儿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对社会实践的热情,不断更新个性化的经验,激发学习动力,拓展视野、积累知识,获得新的学习体验和成长。
二、是自然教育的重要手段
自然教育,是教育工作者及家长广泛关注和重视的一种教育理念。美国教授斯特娜女士曾提出“自然教育法”,提倡带孩子走进自然,让孩子得到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近代著名学者严复也曾推崇走进自然,他认为旅行观览山水名胜,“不但怡神遣日,且能增进许多阅历学问,激发多少志气”。
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幼儿在成长过程中逐渐远离了农村、远离了自然。而游学自然,让幼儿有更多的机会走近自然、走进自然,通过在田间地头认知动植物、采摘蔬果、品尝农产品、体验农家宴席等活动,让幼儿在自然课堂中释放天性,在观察、探索和思考中唤醒对自然的敏感、对环境的认识,在环境变化中收获成长,获得深刻的自然体验、汲取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 三、是培养亲子关系的有效途径
亲子关系是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同父母形成的一种互动关系,是社会中最亲密的关系之一,它对幼儿性格的养成、品质的培养、意志的磨练和价值观的形成等方面具有决定性作用。 游学自然的过程中,家长和幼儿一起实践、共同尝试、交流合作、相互启迪,在陪伴中不断学习成长。正如德国职业教育先驱所言“孩子们一旦得到更多的信任和期待,内在动力就会被激发,会更聪明、能干、有悟性。”幼儿在家长的关注、理解和鼓励中感受到更多的信任和期待,内在动力将得到更充分的激发,将更有利于培养亲子关系。
在亲子互动的游戏活动中,幼儿主动性更强,愿意参与其中,乐于学习,更乐于听从、接受教育,家长能够更真切地感受和了解幼儿的内心需要,从而给予适当的满足。同时,游学自然的过程,是家长回到童年时的自然、找寻自然中的童年的过程,更是幼儿体验家长经历的童年的过程。通过共同体验、分享感受、倾听感受,增进亲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增加亲子之间的认同感,建立亲密、和谐的亲子关系。
游学自然,是一种体验,更是一次探索;是一次陪伴,更是一次成长;是一种互动,更是一种教育。只有深入理解、明确游学自然的真正价值,才能更有针对性地让幼儿在游学自然过程中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1]刘丽华.孔子的游学观及其影响探析[J].兰台世界,2015(9):113-114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周美伶.语言资源的旅游开发初探[D].华中师范大学,2016.16 [3]邹进.现代法国文化教育学[M].山西教育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
喻星美(1989--)女,湖南株洲人,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研究生在读。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rKf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