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论社会资本的讨论稿》,欢迎阅读!

论社会资本的讨论稿 杨君刚 11094776
首先,全面理解社会资本的概念我觉得应该追溯到社会资本这一概念的产出。我们都知道社会资本是在资本的概念基础上衍生而来,开始是经济学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最后扩展到社会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资本最初是从古典经济学开始,指的是一种能够生产产品的物质资本或物质资本的象征物(货币),并与土地、劳动并列为最基本的推动经济增长的三种生产要素。同时,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过,社会资本指的是与“个人资本”相对的无数个别资本的总和,所以说,马克思认为社会资本就是社会所有成员个人资本的集合体。最早使用社会资本概念的是经济学家格林·洛瑞。洛瑞(1977)在《种族收入差别的动态理论》中批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在研究种族间收入不平等的时候太注重人力资本的作用。洛瑞从社会结构资源对经济活动影响的角度出发,首次提出了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相对应的一个崭新的理论概念——社会资本。在他看来,社会资本是诸种资源之一。存在于家庭关系与社区的社会组织之中。洛瑞虽然使用了社会资本这一概念,但他并没有对此进行系统研究,因而也投有引起学界的重视。第一个对社会资本进行系统分析的是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1980年,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在《社会科学研究》杂志上发表了题为“社会资本随笔”的短文,正式提出了“社会资本”这一概念。社会资本理论的核心主张就是:关系网络创造了一种解决社会问题的有价值的资源,并向成员提供集体所有的资本,即使成员相互信任的可信度。一般认为,布迪厄是从社会网络的角度来研究社会资本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布迪厄开创了社会网络分析的社会资本研究。
关于社会资本内涵的理解,我们在课堂上已经听到有关于资源说、能力说、功能说、网络说和规范说几种说法,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林南关于社会资本比较综合的看法。林南在吸收了马克思的资本概念,舒尔茨的人力资本概念,以及布迪厄、科尔曼和普特南的社会资本概念的基础上,强调“社会资本是投资在社会关系中并希望在市场上得到回报的一种资源,是一种镶嵌在社会结构之中并且可以通过有目的的行动来获得或流动的资源”。林南定义社会资本时强调了社会资本的先在性,它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结构之中,人们必须遵循其中的规则才能获得行动所需的社会资本,同时该定义也说明了人的行动的能动性,人通过有目的的行动可以获得社会资本。林南的社会资本界定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社 会资本植根于社会网络或社会关系之中,不能离开社会关系谈社会资本;第二,社会资本是一种可以带来增殖的资源,这种增殖功能不仅体现在货币、财产等物质资本,也可以体现在人力资本以及声望、信任、规范等社会资本上;第三,社会资本不仅是嵌入在社会关系中的资源,而且也是人们为了获得各种效益的投资活动。林南认为社会资本的理论模型应该包括三个过程:一是社会资本中的投资;二是社会资本的摄取和动员;三是社会资本的回报。他把社会行动分为工具性行动和情感性行动,工具性行动被理解为获得不为行动者拥有的资源,而情感性行动被理解为维持已被行动者拥有的资源。对工具性行动而言,可以确认三种可能的回报,即经济回报、政治回报和社会回报,每一种回报都可被视作增加的资本。对情感性行动来说,社会资本是巩固资源和防止资源损失的一种工具,原则上是接近和动员享有利益和控制类似资源的其他人,因此为了保存现有资源,可以储存和共享嵌人性资源。情感性回报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生活满意三个方面。对工具性行动和情感性行动的回报经常是彼此增强的。林南的社会资本理论的特色在于社会资源的视角和个体主义方法论。所谓社会资源,就是指那些嵌入个人社会网络中的资源,这种资源不为个人所直接占有,而是通过个人直接或问接的社会关系获得。林南强调,决定个体所拥有社会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有三个因素:一是个体社会网络的异质性,二是网络成员的社会地位,三是个体与网络成员的关系强度。林南从个人主义的视角发展了社会资本理论,并综合以往的研究成果,突出了社会资本的两个重要属性:关系性和生产性,为社会资本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关于奥斯特罗姆的社会资本研究,他认为人类创造的资本包括四种有着某些相似性的类型,即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自然资本。物质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差异表现在四个方面:1社会资本不会因为使用但会由于不使用而枯竭;2社会资本不容易观察和测量;3社会资本难以通过外部干预建立;4全国性和区域性政府机构对个人用来追求长期发展努力的社会资本类型和水平有重要影响。他认为社会资本具有几方面的特征即:其随着时间推移而形成的,内含共识而非明显的物质结构;很难用精确的语言来表述共
识;如果涉及大量民众或者相当比例的参与者变化迅速,那么,共识就很容易被腐蚀——除非人们为传播共识、监督符合共识的行为,以及惩罚违反共识的行为做出实质性努力。他提出了三类社会资本的涵义,即狭义的社会资本观点、过渡的社会资本观点和扩展的社会资本观点。这给我们的启示是,研究社会资本应该分为不同的层次,既要侧重关于个人关系在社会网络中的资源获取作用,又要在宏观层次上看到公共政策和集体行动在社会资本实际获取中的重要地位。
最后,构建中国社会资本应该注意到的问题,我想应从布朗、奥斯特罗姆等学者有关社会资本构建的不同层次分析,既要注重微观层面的个人社会网络在人们实际生活中的支持性作用,发挥中国守望相助、睦邻友好的美好传统,发挥个人社会关系在个人获取社会资源中的力量,培养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合作关系;另一方面,要通过制度性的构建,形成一些结构性约束,对人们的行为进行相应的引导;首先,政府应该主动、积极、有效地进行非正式制度的投资,包括对意识形态教育的投资,借助政府力量主动提供并维护有效的社会资本。其次,要把公
民权利落到实处,保护公民权利,同时培养公民意识、公民精神,努力提高公民对公共事务的参与意识,帮助公民恢复对社会对他人的信任,形成普遍互惠风气。再次,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同时,推动公民社会的发育,扩大民间组织的广泛性和行动的有效性,为公民把个人利益与公众利益、个人奋斗与团结互助结合起来提供条件。最后,在规范政治权力使用范围、防止权利污染社会资本的同时,充分发挥政治权力对社会资本增值的作用。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rIH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