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82篇:读文随笔∣阅读策略的建构与迁移

2023-03-02 04:43:2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2021年第82篇:读文随笔∣阅读策略的建构与迁移》,欢迎阅读!
建构,迁移,年第,随笔,策略
2021年第82篇:读文随笔∣阅读策略的建构与迁移

阅读策略的建构与迁移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张悦群老师曾提到过一种“当堂训练”的教学观念,他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的“语文课理十五论”,都贯穿着一种“建构和迁移”的理念。一节课,前半部分时间要进行阅读方法、阅读策略的建构,后半部分时间,要用建构起来的策略和方法再去阅读新的文本。这样一种教学观念,在理科课堂上是十分常见的。教师讲解知识,学生反复训练习题,当然,教师可以讲解知识,学生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建构知识。这种教学理念,也是适合语文课堂的。只不过,以前以陈述性知识和概念性知识为主的教学,把这种教学理念扭曲了,语文课堂也变成了知识讲解与训练的课堂了。当然,也有老师认为,以策略建构与迁移为主的教学,还要不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了?这也使得张悦群老师提出来的“当堂训练”的理念,在现实课堂中很少出现。

我是十分认可这种教学理念的,尽管这种理念也有不完美之处。因为据我观察,教师在阅读教学课堂上依然还是以“分析课文”为主要内容,很少进行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的教学与训练。久而久之,学生只掌握一些“分析课文”的碎片化知识,而没有形成必备的阅读能力。如果每节课,教师都能够以课文为依据,重点总结梳理一个阅读策略,然后迁移到其他文本中,作为一种刻意训练,就比东一榔西一棒槌式的知识讲解与训练的效果好很多。例如此前我曾提到一个案例,即统编教材九年级上册古典小说单元有一个教学目标是“分析人物性格及其成因”,有的老师只是以杨志作为例子,分析了杨志性格的表现以及形成的内在原因。这种分析如果再往前走一步,即提炼总结“分析人物性格成因的框架和思路”,那就上升到一种阅读策略了。有教师提炼出了“目标+出身+心理+性格+行为+环境”的人物性格成因分析框架,并将其运用到《刘姥姥进大观园》中的“刘姥姥”人物性格成因分析中。这就是一种阅读策略的建构与迁移。当然,建构需


要师生合作完成,完全由教师提出策略并进行训练,依然摆不脱“知教学”的藩篱。理想的做法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自行建构出某种阅读策略或程序。

语文学习2021年第4期发表了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郑桂华教授的专题教学案例《<邓稼先><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专题阅读教学》。印象中郑桂华老师此前还设计过《秋天的怀念》《散步》《老王》的专题阅读教学课例。两份课例的指导思想是一致的,即追求“少一点,深一点”的阅读教学样态。具体说来就是,用一个学习任务将容易平面化、碎片化的学习内容整合起来,实现学习过程的层次化,达成有深度、结构化的认知建构。具体操作流程是:教师先以《邓稼先》一文为例,抓住作者对邓稼先使用的称呼和身份评价的差异,分析这些称呼和评价背后的含义,进而理解邓稼先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教师先请学生谈了此前学习的收获,学生的回答多停留在思想启示、行为细节、人物品质、写作方法等方面。接下来,郑老师又请学生梳理了课文中作者对邓稼先的不同称呼,学生最后找出来25种。找出来之后,自然就是对这些称呼进行分类,教师提问:25项里面,你先把它分成几类?如果这篇文章我只要一项到两项来评价杨振宁眼中的邓稼先,你会选哪项?请说明原因。”学生首先讨论的就是分类的标准,经过讨论,确定为“作者评价”和“社会评价”两类,然后分别对这两类进行一一分析。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伟大人物的品质”,语文要素则包括精读的阅读方法以及具体要求、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等。按照单元导语的指引进行教学块的划分,这种教学过于机械。郑桂华老师选择“人物称呼”这个点切入课堂,是十分巧妙的,巧妙地将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贯通起来。从人物称呼上,我们可以感知伟大人物的精神品格和社会评价,还可以实现“精读”的要求,进而把握人物的形象特征以及作者对人物的感情等。从阅读策略建构的角度看,抓住人物称呼分析人物形象以及作者对人物的感情,就是阅读人物回忆类散文、人物传记类文章的策略之一。

建构好这样的阅读策略后,郑老师又将这个策略迁移到《说和做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r8h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