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地方理论》,欢迎阅读!

地方理论
在20世纪70年代W前,多数地理学者往往从绝对空间观的视角,将空间视为人类活动的容器,而后法国哲学家Lefebvre在其《空间的生产》—书中将阐释空间性的"空间实践、空间的表征、表征的空间"H元维度分别对应于"感知的空间、构想的空间、生活的空间"S种类型的空间,开启了空间的社会性转向。地方理论兴起于20世纪六走十年代,来源于地理学对空间社会性的关注。在此视域下,地方大体包括物质形式(materialform)、地理位置(location)、地方拥有的价值及意义(valueandmeaning)H个方面的内容。亦即,地方的存在不只是单纯的空间尺度,还需透过人在社会中的居住、行为、生活等一切活动,赋予地方意义与特殊性,地方才有价值(张中华,2009)。人文地理学家段(Tuan)、Lukerman等将地方(place)界定为日常生活的空间和人类行为文化的场所,其主要内容是从人的屯、理感受、社会文化与道德伦理等角度来认识人与地方的关系,突出强调人的主观体验而非空间科学的生硬冰冷逻辑 (邹统轩,2008;韩光明,2013)。此外,在国内地方理论研巧中,建筑学、景观学、城市规划通常将"place"译成"场所":地理学则多译成"地方",并将其与"空间"作为人文地理学的两个重要核屯、概念(唐文跃,2013)。场所和地方在国内地理研究中可视为相近概念,不作严格区分。化an(1980)认为人经常性地接触"地方"或在"地方"居化就会对地方产生各种强烈和持久的情感反应。至20世纪90年代,地方理论己成为人文主义地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地方感、地方依恋(地方依附)、地方认同、地方依赖、地方归属感等与地方相关的概念一起组成了地方理论(placetheory)。人类学和社会学视域中的地方己经发展为一种认知系统,地方和"异文化"被视为"他者"的一种建构(彭兆荣等,2009)。如Lewicka(2008)认为地方是一种时空精神的建构,是个体通过感知环境而赋予地方某种特定的意义。当地方超过了空间地理的概念,成为文化认知的单元,而人与地方之间的关系则成为地方空间中的主要关系。随着地方理论的研巧不断深入,关于地方物质实体环境的研巧开始淡化。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r0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