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影响因素分析》,欢迎阅读!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赵达
来源:《世界华商经济年鉴·理论版》2012年第02期
本文认为企业是否履行社会责任,履行什么社会责任以及履行多少社会责任,主要受到企业自身因素、政府因素、社会因素等的影响。 企业社会责任;利益相关者;企业文化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2)1/2-0067-02 一、企业自身因素
在企业运营中,有的企业能切实履行社会责任,而有的企业却尽量逃避履行社会责任,不同的企业对待社会责任问题的态度和行为不同。而决定不同态度和行为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
企业家和高层管理者的社会责任意识。国内外企业社会责任的成功经验表明,凡是在社会责任领域成绩突出、受到社会各界广泛赞誉的企业,无一不是企业最高管理层充分认识到社会责任对形成良好形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并形成了深刻的社会责任理念,将其上升到企业战略的高度,并长期坚持不懈地推进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在企业内部的全面实施。具有了社会责任意识,企业就不仅能自觉遵守法律和道德规范,而且能在实践中创造出履行社会责任的新方法和新思路。反之,那些社会责任缺失的企业其共性一定是高层管理者或缺乏社会责任意识,或存在社会责任认识上的误区,要么是把社会责任等同于负担,把承担责任看成是对企业发展的制约,要么是把慈善责任等同于社会责任的全部,而忽视了企业的经济责任、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造成社会责任履行过程中的行为扭曲。
企业的竞争意识和行为。国际上越来越多的企业把履行好对利益相关者的责任作为改变企业发展方式、提升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然而对于国内大多数企业来说,现代竞争的激烈残酷性、企业自身的不合理的发展战略目标等共同作用,使企业陷于只求大、不求强的盲目扩张的规模竞争中。不切实际的盲目扩张,放松了企业基本功的锤炼和提升,放松了企业员工素质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放松了企业对精细化管理的要求,放松了对产品高品质的追求,企业不以抓管理为本,怕麻烦、嫌费事,总是希望投机取巧谋发展,自然埋下了各种隐患,导致社会责任缺失事件频发。
企业文化。如果企业文化中没有社会责任的价值观,企业文化不能有效促进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则企业可能不能积极主动地承担社会责任,更不可能将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纳入到企业的战略和运行目标之中。结果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必定是短期的、零散和被动的,这样的企业
行为很容易被竞争对手所模仿,而且对利益相关者不能造成积极的影响。因而在增加企业成本的同时,并不能给企业带来太多的差异和优势。相反,如果企业能够从企业价值观和企业文化的高度认识和接受企业社会责任,并将企业社会责任的思想纳入企业的运行过程和战略,则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将是积极主动的,长期的和系统的。 二、政府因素
政府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政府对企业的期望和引导上。政府对企业的期望是多方面的,例如政府力图使企业在提供就业、支付税款、履行法律责任、促进经济增长、确保国际收支平衡等多个方面做出贡献。政府通过制定法律和政策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一方面通过立法引导企业自觉承担利益相关者责任,另一方面通过立法强制企业承担利益驱动不足的利益相关者责任。如劳动法关于企业对职工责任的强制。由于政府体制机制上的缺陷,导致政企关系不合理,政府对企业的期望过度,对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法律和政策引导不力,影响着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如地方政府在GDP目标和目前所倡导的服务型政府定位的考核机制下,为了当地的利益,首先考虑的往往是本地区的眼前利益,然后才是社会问题。当本地区企业尤其是对当地经济有突出促进作用企业出现社会责任方面的问题时,地方政府往往从自身利益角度出发,不予以处罚或处罚较轻,以防止这些企业流向其他地区。而且越是贫穷落后的地方,地方保护主义越严重。在一些经济落后的地区,地方政府对前来投资的企业简直有求必应,不惜牺牲社会利益。甚至有些地方的企业在地方保护主义的庇护下,集体违法,普遍不履行社会责任。 三、社会监督
社会监督因素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社会监督主要来自于企业员工、消费者、投资者、商业伙伴和新闻媒体。国际企业社会责任运动最初起源于劳工运动和消费者对违反社会责任企业的抵制。企业的劳动者为维护其权益所展开的工人运动使企业开始重视劳动者的利益。消费者通过负责任的消费行为向企业发出信号,如果企业不遵守法律,侵害职工利益,污染环境,即便企业产品质量、价格具有优势,消费者也会拒绝购买产品,消费者“用脚投票”,从而迫使企业认真履行社会责任。投资者的监督主要是投资者遵循责任投资理念,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环境等因素,在对外投资的过程中使用多种策略去除那些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表现不佳的公司,而将资金投资在那些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的公司,促进公司更好地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商业伙伴的监督主要是商业伙伴通过供应链审查向上下游企业施加责任压力,迫使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然而,从西方发达国家商业发展的历史来看,企业也是从恶劣的原始积累行为起步,在发展的一定阶段才提出社会责任的概念,逐步形成共识,最后成为共同遵守的规范。企业社会责任的观念在我国正在经历一个逐渐觉醒的过程。但经过一段时间的争论和实践的发展,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观点虽然没有完全统一,持简单武断、消极对待或者回避态度的人越来越少了,中国企业开始反省和检视自己,正在从理论和实践上探讨现实和可行的解决途径。
[1]诸莹莹.论全球化时代中国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D].天津大学,2008年. [2]吴秀云.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影响因素及制度安排.商业时代,2009年34期.
[3]李建升.企业文化与企业绩效关联机制研究:企业社会责任视角[D].浙江大学,2008年. [4]宋超.企业社会责任与竞争力关系的实证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qvA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