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教育意蕴

2023-01-22 16:38:1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教育意蕴》,欢迎阅读!
意蕴,教育,思想政治,人文,大学生


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教育意蕴

[摘要]文章从人文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整合的视角指出,人文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开展人文教育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举措,并分析提出了当前开展人文教育的基本途径和有效方法。



[关键词]人文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一、人文教育历史背景和时代意义

(一)人文素质、人文精神的内涵

中国自古有重视人文教育的传统,《易·贲》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是教化,即教育的意识。只有那些优秀的、能够升华人的精神,提高人的价值的文化才能列入人文教育的内涵。所谓人文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人文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



所谓人文精神,则是人类和人类社会自我完善所需的美好的精神要素,是在人类文明发展中起基础作用的品质,包括人类对完善自身的追求以及对真、善、美的追求。人文精神是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文化性格的集中体现,也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体现和升华。



一个人,对集体、对事业,公共财物、公共秩序、公共伦理道德态度如何,都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对待国家、对待民族的高尚情感。国家,大家也,家之不齐,国能安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我国一贯崇尚的美德,这也是我们应肩负的责任。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总而言之,这些德行就是责任感,就是肩负应有责任的高尚的人类情感。我们应当教育学生持有这种崇高的人生价值取向,弘扬崇高的人文精神。



(二)加强人文教育教育历史发展的必然

不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古代的教育都十分重视人的素质的培养。中国的教育一直以道德教育为基本目标。《大学》里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是说,大学教人的道理,在于使人们净化个人的心灵,陶冶个人的情操,培养个人的善良美德,在于团结群众,教育群众,弃恶扬善,从而




使人们达到真善美的最高境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虽然对于道德的强调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有道德至上化的倾向,但是,它对于人的道德、品格、修养的培养,仍然具有极大的意义。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的人文教育逐渐被专业技术教育所取代。18世纪中叶,美国开始出现专业教育,最初出现的是神学、法学医学座。19世纪以后,技术教育开始出现,一些技术学院纷纷建立,传统的文科学院也开始建立工程学院或系科。1847年哈佛建立了劳伦斯理学院。同年,耶鲁也建立了一个新的科学技术系。欧洲其他大学相继效仿。中国在19世纪后期开学习西方,发展专业技术教育,在20世纪专业教育得到蓬勃发展。



专业技术教育的开展,在人类教育史上曾经是一次革命性的变革。但在发展专业教育的同时,对人自身素质的培养却被忽视。为此,一些富有远见的教育很早就向人们发出了警示。著名教育家纽曼一再强调大学必须以人文精神的培养人文素质的提高为主要目标。1945年,哈佛大学发表了题为《自由社会中的一般教育报告这个报告教育分为一般教育和专门教育这个报告认为一教育包括学习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有关基本内容,帮助培养学生进行有效思维,表达交流思想,做出判断和鉴别价值的能力,从情感和理智两方面促进人的发展,使个人与社会的需要得以调和。由此可见,人文教育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三)从教育的缺失看人文教育

一些学校,一段时期内在培养人才、传授知识的同时,放松了对人自身的研究和教育放松了对人思想道德的正确引导。在物质生活面前,人的精神生活贫乏了。这是教育的缺失。众所周知,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把对计算机英语的教学和应用提到了很高的地位。一些高校片面强调了专业教学而疏于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现在不少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评价是有知识,缺文化;有学问,缺修养;有理论、缺实践。这种教育的缺失,根本在于轻人学、轻、轻育人这一在明明德的本体功能,而陷教育于急功近利的狭隘的功利主义囹圄之中。正因为如此,国内外许多大学开始高度重视人文教育这是具有战略眼光的教育思想和办学方向。



二、开展人文教育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举措

(一)人文教育是提高大学生道德感、责任感、使命感的基础

道德感、责任感、使命感的提高,主要是依靠文化的积淀,高层次的社会感也是建立在深厚的人文素质基础上的。当前,大学生中比较普遍存在只重视专学习工作能力的培养,轻视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的提高问题。一些学生




只顾自身发展,只图毕业后找个好工作,缺乏对国家、对民族、对人类命运前途的关注。笔者认为,一名大学生不论学什么专业,一定要认认真真学习祖国的文化和历史,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真正理解祖国文明的博大精深。对祖国文化、历史了解越多,爱国主义的思想基础就越坚实。这样才能使国家至上,社会为先的观念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所包含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本内容的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精神深深根植于青年学生的内心世界,有利于他们把个人的发展充分融入国家和事业发展之中。



(二)人文教育有利于学生陶冶情操、锤炼人格、净化心灵

人的情感世界颇为复杂,既有个性,又有共性。对大学生而言,他们有充沛的情感,有旺盛的精力,但由于知识阅历的缺乏,他们的情感往往是稚嫩的,不成熟的。通过对大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可以帮助他们培养健康积极的情感,提高他们的情感调节能力和审美能力。人文学科既是一个知识体系,又是一个价值体系和伦理体系,更多地教人求真求善求美,对大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可以使他们体味人文精神,熏陶出一种人文素质、人文关怀和人文追求,帮助他们认识自身、认识世界、认识个人对于社会和子孙后代的责任。



(三)人文教育是培养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手段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共产党人的世界观。然而不少青年学生不懂辩证法,看问题往往容易走极端。如在学习西方和尊重民族传统关系问题上,一谈到西方就眉飞色舞,津津乐道,认为西方什么都好;在强调市场经济与必要计划的关系时,不是把市场看成社会主义的威胁,就是认为社会主义应该放弃计划。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对立统一的。因此,大学生更应继承这一思想,加强辩证法的学习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修养,这也属于世界观的范畴。列宁说过: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绝对前提就是把问题放到一定的历史条件来观察。评价一个人、一件事都要遵循这一原则,那么提高个人的历史唯物主义修养,先要学习历史知识,同时要学习历史方法。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这是人生观的核心。如果我们首先考虑自我利益,其次才是社会公德,这种人生观显然是不利于民族振兴的。我们可以从《李光耀四十年政论选》语录中找到有益的启示,书中写道:我们新加坡无论在过去的苦难时期,还是后来的繁荣时代,我们从来没有把个人利益摆在社会利益之上。这是因为,社会利益在任何时候都比个人利益更加重要,我想这就是我们东方人从极大的苦难之中能够解放出来的价值观念。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qqWK.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