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案例:励志+行为+方法

2022-11-03 14:22:1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德育案例:励志+行为+方法》,欢迎阅读!
德育,励志,案例,行为,方法
德育案例:励志 + 行为 + 方法

--------- 记二(8)朱乐乐同学的脱胎换骨之路

摘要: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以及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促使人们将更多的注意力投入到学生德育教育中。德育教育是提高中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终身教育和道德品质培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的高中教师应该重视当前高中德育教育的困境,不断优化与创新德育教育的教学方法,实现学生素质的综合发展。本文以高二八班的朱乐乐同学为例,阐述了德育教学中励志+行为+方法。

关键词:德育,励志,方法。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高二8)班的朱乐乐,很荣幸能够作为学生代表在本次表彰大会上发言......”

这是他本次期中考试,成绩进入年级前十,作为班级代表在全年级的期中总结大会上,开始了他的发言。 “去年我到底做了什么,上课无聊便和老师抬杠,扰乱课堂纪律。下课就跑到外面玩,一整天除了盼望体育课,就是课外活动,每天都过得浑浑噩噩,成绩也是全校倒数,难道还要这么荒废下去吗?高一一年光班主任就找了我不知道多少次,还有那么多的任课老师。他们每天在讲台上教得这么认真,换来的却是我那嘻嘻哈哈的学习态度以及那不堪入目的成绩,现在想想真的很羞愧。我为什么不努力一点,难道学习真的就这么难吗?我不信,因为我知道每个人都一样,我的智商不比任何人差。那位休学的同学,高一的知识储备量和我可能不相上下,可她还是那么认真,那我又有什么资格在继续堕落下去呢?”

高一我也是他的任课教师,情况非常了解,确实如他讲的一样,是一位“堕落少年”,


高二就变了一个人似的。“我修身为弓,以她为榜样。认真学习,我会极力控制我自己,随着日晷的偏转,渐渐地我不再走神,每堂课都能及时跟随老师的思路。老师的鼓励,同学的帮助以及我的积极进取,融汇成我学习上的动力。我的成绩如同树藤一般竭力向上攀爬,让我在学习的过程中拥有一种归属感。”这又是他的一段讲话。

作为一个班主任,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一个人肯定是存在“转变”的可能性的,同一个人,今天的他和昨天的他难道会一层不变?世间万物都是在不停的变化当中,“变”才是常态。当然,有变的方向问题,这点最难,如何让一个人往正确的方向上变化呢!我从朱乐乐同学中找到了答案,总结为“励志+行为+方法”。

首先是励志问题,这是人人都会说的一句话,但往往是听听激动,或着是说自我安慰,只是“明天就垒窝”的一时念头,很不稳定,也是无效的。朱乐乐同学的励志是从身边的同学,老师开始,内心实时受到旁边榜样的驱动,这就是我们经常讲的榜样的力量。驱动不可能一劳永逸,应该是持续不间断的,那样才会有下一步行动。朱同学发言时说:“在开始的时,上课偶尔会走神,会犯困”就是一非常实际的启动状态。

再次就是行动问题。两个要点:一是行动的持续性问题,二是行动的有效性问题。先来说行动的持续性问题,这就是习惯的养成问题,有专家分析研究过,一个好的习惯的养成至少要三周,即二十几天,在这段时间内对刚开始还处于启动阶段的人来说是非常关键,也是最困难的一个阶段,很多小孩在这一阶段会出现心比天高的现象,不接地气,想眉毛胡子一把抓,想马上出成效。这种想法很正常,他不知道路有多长。特别是当前面有困难挡道的时候,思想上很容易出现放弃的念头,因而出现行动的持续性不强,也就谈不上习惯的养成了。这是非常可惜的一种现象。那怎么办呢?这就提到了行动的第二个要点,就是行动的有效性问题里。一是要做好行动规划,对于学习,一方面要紧跟老师的当前知识进度,二是要挤时间回顾温补以前拉下的知识体系,这两方面必须同时进行,不然新知识点的学习不然会受到阻碍。另外如何让行动更有效呢?这就要注意下面提到的第三点:方法问题了。


朱同学在发言中说:“没有风暴的海洋是池塘,我的月考成绩给了我当头一棒。为什么我这么努力,可我的成绩还是不理想。”我带着疑惑去咨询了我的班主任,他说:“你呀,就是学习方法不太对。我看你每天都有很多问题,问问题当然是好的,但是我们不应该拿到一些难题就立马去问老师,要经过自己的思。这样才会有更好的效果。还有那些自己买的刷题书,不要只去做那些难题,要先了解它的定义,定义才是最基础的东西。没事,这次没考好没关系,不是还有下次吗?加油!”对事物的理解和掌握首先要摸清它的脾气和规律,学习也是一样,不可能在空中建筑空中楼阁,要接地气,要有地基,学科的发展也是从无到有的,需要建立很多概念来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样才能不断的发展自己的学科。那对于后来的学习者,虽然没必要一定去走前人走过的弯路,但必须从开端处开始,概念,定义等就是开端,公式只不过是一种规律的表达或阐述,不能去死背公式,那样没用的。要理解怎么来的,为啥这样,能解决什么问题....我想这点在朱同学身上会深有体会。

最后总结一下:想做一件事,起个意是关键,说明在思想认识上到位了,做成一件事情,必须考持续的推动力,就是想到就做,不断的尝试,做好一件事件,要不断的动脑,去分析,探究事件的来龙去脉,掌握事件的规律,让自己少走弯路,那样会有不断的正反馈,形成良性循环。这是我在德育教学中的一些看法,希望大家可以一起学习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qmEx.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