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社会学的现代化理论

2023-01-07 20:38: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15社会学的现代化理论》,欢迎阅读!
社会学,现代化,理论
14 社会学的现代化理论



第一节 社会学现代化理论的由来和早期的发展

“现代化”modernization)是一个外来词。所谓现代,是指欧洲中世纪结束以来延续至今的时间过程和新时代的特征。现代化主要是指西方社会18世纪前后开始的经济政治、技术和社会的急剧变革过程。 一、现代化理论的兴起和发展 (一)兴起的原因

1st.广大新兴独立民族国家的发展问题;

2nd.西方工业化国家经济持续增长以及社会结构出现的新变化。 (二)现代化理论的发展

1、广义和狭义的现代化。

2、不同学科的现代化理论:发展经济学、发展政治学、历史学中的现代化理论社会研究现代化理论。

二、社会学现代化理论的早期发展

1 孔德和斯宾赛对新的工业社会的分析。

2 腾尼斯、迪尔凯姆和韦伯对现代化的实证研究 3 帕森斯关于现代化的有关理论

第二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学现代化理论的状况

50年代至60年代是现代化理论发展的第一阶段,研究的重点是发展中国家现代化道路和社会发展模式问题,代表理论有英格尔斯的“人格现代化”理论和列维的“现代社会结构”理论 一、“人格现代化”理论

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英格尔斯从60年代开始,探讨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实质和关键因素,从“人格现代化”的角度,把现代化看作是一种心理态度和价值观的改造过程。

19621964年,英格尔斯和他的研究小组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有关个人现代化的调查。他们在孟加拉、尼日利亚、以色列、印度、智利和阿根廷等六个发展中国家,选择了6000人进行个人现代性的测定。经过一系列调查研究,英格尔斯从1966年起,陆续发表和出版了《人的现代化》《迈向现代化》等著作和论文,阐述关于社会现代化的观点。

(一)现代化过程中,人是一个基本的因素。当现代性深入到大多数国民性格中,就会成为现代化发展的巨大动力。

(二)现代人格的特征

1、现代人准备接受和乐于接受他未经历过的新的生活经验、新的思想观念、新的行为方式; 2、准备接受社会的改革和变化;

3、思路广阔、头脑开放,尊重并愿意考虑各方面的不同意见、看法; 4、注重现在与未来,守时惜时;

5、强烈的个人效能感,对社会和人的能力充满信心,办事讲求效率; 6计划、即在个人和公众生活中趋向于制订长期计划 7、知识,即注重对事实的考察,尽可能多地去获取知识;

8、可依赖性和信任感,即现代人依赖他生活的世界,相信周围的人和社会组织能够实现他们的任务; 9、重视专门技术,有愿意根据技术水平高低领取不同报酬的心理基础;

10、乐于让自己和后代去选择离开传统所尊敬的职业,对教育内容和传统智慧敢于挑战; 11、相互了解、自尊和尊重他人;

12、了解生产及过程,期望能在认识和本职工作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创造力。 (三)形成现代人格的环境因素

1、横向分析了促成个人现代化的环境因素:

1 学校教育


2 工厂环境 3 大众传媒

2、纵向分析促成个人现代化的环境因素。

1 城市生活的经验 2 家庭

3 农业合作社 (四)对英格尔斯的评价

贡献:英格尔斯从社会学的整体研究方法出发,把个人现代性作为一个国家社会现代化过程的基本因素来研究是开创性的。他在大量调查研究基础上,运用自己设计的个人现代性测量表,提供了测量一个国家人民性质的方法和理论,推动了对于社会现代化的研究不足:从根本上说,英格尔斯对个人现代化的研究是静态的。 二、“现代社会结构”理论

美国社会学家列维从经济政治社会相互关系上入手,分析了相对现代化社会与相对非现代化社会区别和联系。列维指出,他的研究目标主要是在抽象层次和国际事态关系背景上,区别不同社会类型的共有因素,揭示不同社会类型中主要变量起作用的基本路线。 列维对社会结构的分析包括六个方面:

1、认识方面,理性的――传统的;

2、成员关系标准方面,普遍主义的――特殊主义的; 3、实质界限方面,功能特定的――功能弥散的; 4、感情方面,回避的――亲近的;

5、目标定向方面,个人主义的――对他人负责的; 6社会分层方面,等级的――非等级的。

第三节 社会学现代化理论研究的新方向

60年代到70年代,是现代化理论发展的第二个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一些新的变化:首先,发展中国家对现代化理论的批判;其次,西方国家的社会变化;第三,深入研究不同社会历史特点的现代化理论 一、“依附理论

发展中国家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模式,不仅没有缩小反而加大了同发达国家的差距,这促使人们重新思考,探索新的发展道路。阿根廷著名经济学家普雷维什提出,在当今世界中,存在一种“中心-边陲”的结构。发达国家组成了世界的“中心”,而其余国家构成了围绕这些中心的“边陲”地带。中心国家对边陲国家不平等的经济贸易和经济剥削,使边陲国家经济停滞,依附于中心国家的发展。

另一位经济学家桑托斯指出,发展中国家的依附地位,有三种历史形态:第一种是殖民式依附。第二种金融与工业的依附。第三种是以跨国公司为基础的类型。

比较激进的弗兰克认为,发展中国家惟有摆脱对发达国家的过分依赖,才有经济起飞的可能。但发展中国家绝无可能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摆脱过分依赖或依附。因此,发展中国家必须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切断联系,奉行独立自主发展的道路。 二、“后工业社会理论

资本主义在20世纪的60年代,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已经非常明显,美国社会学家贝尔教授提出了著名的“后工业社会理论,这一理论主要强调生产部门的变化,以及由产品生产社会向服务性社会转变,理论集中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和《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两本书中。 (一)贝尔从多方面比较了一个后工业社会与前工业社会的区别和不同:

地区分布 经济部门 职业

前工业社会

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第一产业

工业社会

西欧、苏联、日本 第二产业 能源技术

同加工过的自然界竞争

美国

第三产业、第四产业和第五产业 专业人员与技术人员、科学 信息技术 人与人之间的竞争

后工业社会

农民、矿工和非技术工人 半技术工人、工程

使用的技术 利用原材料的技术 社会“意图” 同自然界竞争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qkAG.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