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物交换的文化规则

2023-10-26 02:39:1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礼物交换的文化规则》,欢迎阅读!
礼物,交换,规则,文化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礼物交换的文化规则

作者:康翠云

来源:《青年与社会2015年第18

礼物交换存在于各种文化中,具有丰富的文化意义与内涵,因此,它一直是人类学家们关注的焦点。著名人类学家阎云翔20世纪90年代对黑龙江下岬村调查所形成的民族志报告,为我们理解中国情境下礼物交换中的文化规则及其所建构的社会关系提供了一个详实、生动的蓝本。

最早对礼物交换进行研究的是莫斯,他认为,礼物馈赠是一种在赠与者与接受者之间创造双重关系的行为。人们对礼物中存在的信仰促使人们进行礼物的相互交换,是一种人们赋予物的社会生命,它具有宗教性表征。马林诺夫斯基在考察了美拉尼西亚社会中的礼物交换活动后,指出权利与义务的约束性及对违反常规惩罚的畏惧使人们无法中断交换联系,馈赠是对回报的期待,回礼是为了关系的继续。因此,他得出结论,互惠是美拉尼西亚社会秩序的基础。80年代,达蒙和葛礼高利认为,礼债包含了不可让渡的物品在相互依赖的人们之间的转让。安妮特·韦娜将礼物的不可让渡性发展为其礼物交换理论的核心。西方人类学对礼物交换的观点主要是:礼物之灵、互惠及礼物的不可让渡性,其他学者的研究都是对这三种观点的补充或者驳斥。对中国的礼物研究,杨美慧对城市中的礼物交换进行了研究,认为中国城市的礼物交换形成了礼物经济,在此基础上的非正式权力是对国家权力对抗的一种形式。金耀基、黄光国则从中国人的人情面子等特有的概念来理解中国社会的人情关系。而阎云翔则以中国黑龙江一个农村为例,通过对村民日常社会生活的分析,向我们展示了中国文化中个人关网络培养的复杂性。文章从礼物交换的文化规则视角出发,对阎云翔笔下的礼物交换所蕴含文化规则进行解读。

礼物交换建立在个人关系网络的等级秩序之中。费孝通在研究中国人际关系时,提出了差序格局。阎云翔将下岬村的礼物交换都是建立在差序格局这一等级秩序之中的。个人在等级体系中所处的位置,决定了在礼仪中的义务与责任。礼物交换可以分为横向的礼物交换和纵向的工具性交换,横向是人们根据关系的亲疏程度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进行划分,也就决定了礼物馈赠的方式、数量及性质。纵向是建立在社会地位基础之上的礼物交换。下岬村的人把不同社会阶层中的礼物往来称为溜须上油溜须是上级和下属之间的礼物交换,具有巴结的性质;上油则是一种贿赂行为,是个人经过理性思考和精心计算之后,在乞求他人帮忙之前送去的礼物。在这种礼物流动形式中,都是地位低的给地位高的送礼,地位高的人没有回礼的义务,这是一种单向的、不对称的礼物交换。因此,阎云翔将私人关系网络划分为核心、可靠和有效三个有等级差异的区域,核心区域包括血缘、姻亲等家庭成员在内的亲戚;靠区域一般是靠得住的好友;有效区域是在更广范围内的一般亲友或朋友。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等级秩序基础上的人际关系具有可流动性。人们已经不再局限于单纯的亲属关系去建立个人的人际网络,亲密朋友成为了最重要的礼物交换者之一。亲密朋友脱离了血缘的牵绊,具备与血缘亲友同样的社会功能。下岬村村民基于友情而建立的关系网络在实践中已经超出了亲属关系本身,许的朋友在许家的仪式中上了100元礼金,礼金最多的人之一,间接表明了二人关系的亲密性。所以,阎云翔指出私人关系网络的核心区域与可靠区域之间的界限是模糊不清的。

表达性礼物与工具性礼物没有绝对的界限。表达性送礼也有工具性的作用,人们送礼不仅仅是表达自己情感和道义,也是两者关系维持的一个例证。礼尚往来在礼物的交换中实现交流的互动和关系的持续,送礼活动中断或以非常规的形式发生,就代表着送礼者对二人关系状态的怀疑或不满。而工具性送礼也可转化为表达性送礼,是建立在人情的基础之上的。即使理性的、计算化的送礼活动,也是送礼者一种心意的表达和期待的传达。因此,表达性送礼可以看作是一种依靠关系这一社会基础传达人情的工具,工具性礼物则充当了一种准商品的角色,在它所产生的灰色区域导致了商品交换的人格化。

互惠规则具有普遍性,同时中国人特有的人情观念和脸面观在礼物交换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一个人对他人的礼物没有相应的回礼,那么会被认为不懂人情关系,会失去在别人面前的社会地位,受到群体的孤立。送礼与否本是个人的社会行为,但人们用群体共有的价值观对这一行为进行约束,这就把礼物的交换纳入了情感和道德的范畴。礼物交换中的人情和道义绑架了人们对经济的考虑。黄为了表现自己是个有人情的人,会借钱随礼。同时人们对脸面的重视,进一步确保了礼物交换的循环。在下岬,收礼越多,表明面子越大,因为收礼的数量蕴含着群体对个人所拥有的权力和声望的认同。要面子,是个体融入群体的一种方式,是个体在群体某种标准的压力之下的行为。

阎云翔从一个村庄的日常实践中去考察人们的礼物交换,从中可以窥见一个社会文化运行逻辑和规则。一件物品在流动过程中被赋予两种性质:商品和礼物。商品用价格衡量了其价值,而礼物的价值就在于其在流动过程中的社会性。礼物的流动过程一般遵循私人关系网络的等级秩序,但这种等级秩序具有流动性的,人们根据具体的实践情境,创造性的培育与他人的关系。礼物的流动超脱于个人的意志,人们需要考虑人情与脸面在礼物交换中的作用,将他人对自身行为的评价作为自身礼物交换的一个出发点。对于个体来说,礼物的流动不仅维持着既有的人际网络,也在诊断和重新塑造着个人的关系网络;既表达了自己的人情和道义,获得群体的认同,也为自己生活中困难的顺利解决积攒资本。 参考文献

[1] (法)莫里斯·郭德烈著,董芃芃,刘宏涛等译.人类社会的根基人类学的重构[M].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 阎云翔著,李放春,刘瑜译.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的互惠原则和社会网络[M].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3] 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康翠云(1990- ),女,陕西延安人,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社会学硕士,研究方向:性别社会学。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qeT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