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以脑科学为导向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初探——以小学高年段为例》,欢迎阅读!

以脑科学为导向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初探——以小学高年段为例
作者:苏暖 崔效锋
来源:《师道(教研)》 2021年第4期
文/广州市天河区龙洞小学 苏 暖 崔效锋
大脑的可塑性告诉我们“儿童要成为一个熟练的阅读者,需要阶段性地构建这些神经回路”。换言之,没有人生来就会阅读,大量的阅读练习可以改变我们的大脑,升级我们的阅读装置。
一、积极的阅读环境:被动走向主动
传统的课外阅读教学遵循课内教学的模式,学生坐在一成不变的教室里,靠着想象努力进入文本描述的场景,这往往收效甚微。我试图创造一个个与文本氛围一致的动态环境来促进学生的参与感。比如在阅读《哈利波特》时,我建议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把教室布置成书中的经典场景——霍格沃茨城堡、九又四分之三月台、对角巷,学生走进装饰着蝙蝠、蜡烛、魔法书的教室,仿佛真的进入了霍格沃兹魔法学校。教室不再是死气沉沉的建筑,而成了文本的一部分——“活”的移动场景。视觉上的强烈冲击不仅吸引了他们的注意,更让他们在阅读时身临其境。受到新异的物理环境的刺激,学生在那两周内的阅读情绪持续高涨,连平时不爱阅读的学生也乐此不疲地与同学讨论小说情节。积极的阅读环境和阅读情绪让学生从“被动读”走向了“主动读”。
二、基于脑的阅读指导:浅读走向深读
1.阅读前:提升阅读注意的“导读课”
注意力的水平直接影响了阅读的效果。正式阅读之前的“导读课”让学生对文本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和主题思想有基本的了解。在《呼兰河传》的导读课中,我按照“音乐导入——理解书名——阅读序言——浏览目录”的教学流程,把一个陌生的“朋友”带到学生面前,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学生虽未读正文,却事实上已经走入了文本,接下来的自主阅读就能“持续保持注意”。
2.阅读中:培养高阶思维的“方法指导课”
在小学高年段,整本书阅读提倡运用“预测、提取、批注、复述、联想、比较、讨论”等多种策略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促进学生的高级认知。
正式进入阅读后,我要求学生边阅读边在书中做批注(疑问、感受或质疑),这促使他们不单纯停留在文字的识别,而是调动多种高级的认知神经。在阅读《城南旧事》时,我引导学生从文本联想到自己的生活——她让你想到生活中的哪个人?这件事让你想到童年的哪件事?新旧信息的比较和联系刺激了记忆回路,让大脑产生更多的连接。在指导阅读《希腊神话故事》时,我们采用概念图的形式绘制希腊的神话谱系。通过梳理希腊神之间的关系,学生对文本有了清晰的全局观,不再因复杂的人物关系产生畏难情绪。在《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的指导课上,我们共同学习了如何提取关键信息并绘制情节脉络图。思维的形象化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故事情节,又为复述故事提供支架。而在创造性复述的过程中,学生的长时记忆得到了强化,阅读效果成倍增长。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qb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