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古诗文诵读:《列子》二章》,欢迎阅读!
古诗文诵读:《列子》二章
——先秦·列子
【原文】
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际,渴欲得饮,赴饮河渭。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尸膏肉所浸,生邓林。邓林弥广数千里焉。
【译文】
夸父自不量力,要追赶太阳的影子。追到太阳隐没的隅谷的边上,口渴了想喝水,便跑到黄河与渭水边喝水,黄河、渭水不够喝,准备到北方大泽去喝。还没有走到,就渴死在半道上了。他扔掉的手杖,由于尸体中血肉的浸润,生长成了一片树林,叫邓林。邓林宽广、方圆达数千里。
【原文】
伯牙⑥善鼓琴,锺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锺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锺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锺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锺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译文】
伯牙善于弹琴,锺子期善于听音。伯牙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锺子期说:“好啊!高大庄严像泰山!”伯牙心里想着流水,锺子期说:“好啊!浩浩荡荡像江河!”伯牙想到什么,锺子期一定能领会到。伯牙在泰山北面游览,突然遇到暴雨,停留在岩石下,心中悲哀,于是拿起琴弹了起来。先弹《霖雨之操》,又弹《崩山之音》,每弹一曲,锺子期都能领会它的旨趣。于是伯牙放下琴叹道:“你听琴的本领真是太高了,太高了!你心中想的简直和我想的样,我哪里逃得掉你对声音的识别能力呢?”
(“原文”出自《列子·汤问第五》,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
阅读提示:
列子名御寇,战国时期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道家学派著名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寓言家和文学家,对后代的哲学、文学、科技、宗教都有深远的影响。著有《列子》。相传列子修道炼成御风之术,能够御风而行,常在春天乘风而游八荒。庄子《逍遥游》中描述列子乘风而行的情景“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他驾风行到哪里,哪里就枯木逢春,重现生机。飘然飞行,逍遥自在,其轻松自得,令人羡。
这段记述本身就有神话色彩。夸父逐日实际上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次长距离的部族迁徙,是一次很有胆略的探险。但是,由于他们对太阳的运行和我国西北部地理状况的认识是完全错误的,最终悲壮地失败。夸父逐日的故事,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也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夸父是一个古代神话英雄,他不向自然屈服,敢于和自然斗争,甚至为此献身,更令人感动的是,死后,他的手杖,还要化成一片桃林,将顽强的生命延续下去。此文赞扬了一种勇于探索、不怕牺牲、造福人类的可贵精神。这篇神话对后世影响很大。
伯牙鼓琴还有后续故事。子期死后,伯牙认为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了于是就把琴摔碎,终生不再弹琴。他悲伤地说,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这琴还弹给谁听呢?直至今天,人们还常用“知音”来形容朋友之间的情谊。故事也启发我们,写作需要想象,而欣赏音乐、欣赏绘画也同样需要我们调动想象力。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qU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