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欢迎阅读!

中华民族10大传统美德 1.仁爱孝悌
“仁”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孔子说“仁者爱人”。既然中国的伦理道德体现的是1种家族宗法关系,这“爱人”主要就体现在“孝”和“悌”两个方面,所以孔子又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孝”是人子对父母、晚辈对长辈要尽孝道。中国古代有“2104孝图”,为元代郭巨敬辑录古代所传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2104孝》,后来又配上图画,通称《2104孝图》。
注:舜1,孝得天下;陈侃2,5世同堂;子路8,百里负米;王祥10,卧冰得鱼;董永12,卖身葬父;潘岳14,弃官事母;缇萦22,上书救父;沈云英24,忠孝双全。(郭巨埋子,老莱子娱亲)
网上浏览“2104孝图”漫画版:
悌,敬爱兄长。宗法制有嫡长子继承制,决定了兄长的地位。“融4岁,能让梨”。 古代家国1体,孝悌则必能忠君爱国,在人际交往中,也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故《孝经》(儒家经典之1)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 2.谦和好礼
礼有两个意思,1,礼是对人身份地位行为的规范,即所谓“礼制”,它是和西方的“法制”相对应的1个概念。《礼记·礼运》认为,上古天下为公,是为大同,这时候是不需要“礼”的;后世天下为家,大人世及,为了确定君君臣臣的关系,这才需要“礼”。制定了礼并且能够执行,天下恢复秩序,这就是小康。
所以制定“礼制”和制定“法制”目的是相同的,区别在于“法制”采用强制的手段,而“礼制”则更强调自觉,由此引申出“礼”的第2层意思,即立身之“礼”。《礼记·冠义》曰:“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今天我们所说的“礼貌”“礼节”“礼让”等都属于这层意思。
教材又用“谦和”来解释“礼”。“谦”即谦虚,古人讲谦虚,有在礼制规定的身份地位上再稍稍屈尊1点的意思,比如“将相和”的故事中,蔺相如因完壁归赵以及保护赵王,避免使赵国受辱等功劳,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然而当廉颇寻衅时,却能再3忍让。刘备“3顾茅庐”的故事中,刘备为拥有1支军队的将军,又有汉家帝胄的身份,但他对于1介书生诸葛亮故意表露出来的无礼行为却能再3忍让。这样的谦虚都有明显的功利目的,也即所谓“仁者无敌”,最终能够成大事。所以老子以江海处下而为百谷王的比喻(成语有“虚怀若谷”),为欲成帝王之业者出谋划策。周易“谦卦”云:“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小心谨慎,谦之又谦,君子用这种态度跋涉险川,最终才能无恙。)系辞上释“谦卦”云:“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谦卦”是让君子恭敬谨慎,这样才能保住自己的地位。俗话说“满招损,谦受益”,落脚点也在“受益”2字。
这些听起来都有点象今天的“厚黑学”。所以对传统的伦理道德还需要批判继承。今天我们讲谦虚,不是为了互相利用,而是为了建立1种平等的人际关系,就是“和”。需要强调的是,“和”并不等于不要原则,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里的“同”便是指没有原则的庸俗关系。 3.诚信知报
《大学》云:“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做人要真诚,不要自欺欺人,反复无常;对人要坦诚,不应互相利用,尔虞我诈;对国家对事业要忠诚,不能朝3暮4,心怀2意。 “信”者信用,“仁义礼智信”被称为人生“5常”。“信”也是做人的立身之本,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信”从构字法看为人言,《春秋谷梁传》曰:“言而不信,何以为言”。
所以又有“1诺千金”、“1言9鼎”这样的格言。中学语文选《陈太丘与友期》(《世说新语·方正1》):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7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 市场经济活动中尤其需要诚信的品质,1个企业是否诚信,甚至成为1种无形资产。中国入世,最大的问题的是商业信用,中国入世,“狼来了”并不可怕,怕的是国内1些企业像那个撒谎的牧羊人。 4.精忠爱国
精忠爱国更是中华民族的1种大德,大节。杭州就有岳飞,岳母刺字曰“精忠报国”,真所谓“人有慈母而后家有孝子,家有孝子而后国有忠臣”。于谦,杭州人,明英宗时,瓦剌族统1蒙古,进攻明朝,英宗率领50万军亲征,在土木堡遭袭击,全军覆没,英宗被瓦剌所擒。瓦剌兵临北京城下,在危急关头,当时的兵部侍郎于谦请英宗的弟弟出来主持朝政,是为景泰帝。于谦率全城军民保卫北京,打退瓦剌。瓦剌不得已送回英宗,与明朝议和。后英宗复辟,反以“大逆不道”罪加害于谦。于谦诗有著名的《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碎骨粉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张苍水……
解决两个问题,1是民族矛盾,民族英雄,中国和中华民族都是逐渐融合的产物,在这1过程中各民族都可以有自己的爱国英雄和民族英雄;2是忠君与爱国,古代家国1体,不能要求古人超越自己的时代。对“愚忠”要分析。 5.克己奉公
中国传统文化是1种“家天下”文化,家族是这种文化的基本元素,而家族利益又是和整个“天下”紧紧联系在1起的,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谓“没有天哪有地,没有地哪有家,没有家哪有我”,从精英文化到大众文化在这1点上达成了共识。 (比较:西方的个性中心社会,写信封、署名的顺序。)
这种文化必然要求克己奉公,把天下利益,家族利益放在第1位,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背私之谓公”(韩非说:"古者苍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
私,背私之谓公,公私相背也,乃苍颉固以知之矣。"—— 厶),极端时(如宋明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毛泽东号召“大公无私”,邓小平认为不能作为普遍性号召。但是应该也可以做到大公小私、先公后私。
(范仲淹“先天下之乐而乐,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对先公后私的最好诠释。)
今天进入现代化社会,“克己奉公”仍然必要,人是文化动物,社会原来就是因为单个个体无法生存,才有原始群、有氏族、有部落、有部落联盟、有国家的。今天西方社会也越来越认识到这1点,也重视国家利益,甚至提出“地球村”概念,这是有人类以来最大的“公”。 今天中国虽然还在建设小康社会,但是不能丢掉“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 6.修己慎独
如何才能达到“克己”的境界?途径就是“修身”。《大学》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第1章);《中庸》说“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第2102章)。 礼记·大学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修身的方法有:慎独、内省、自讼、主敬、集义、养气等。
慎独 就是在自我独处时严于律己。说到"慎独",很自然地要联想到《后汉书·杨震传》中的1个故事。东汉期间人称"关西孔子"的杨震向朝廷举荐过才华出众的王密为昌邑县令,后来,王密于深夜献金百两为报答,杨震拒收说:"怎么能这样?"王密说:"这深更半夜的没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qBU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