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校园霸凌现象的社会心理学分析》,欢迎阅读!
![社会心理学,现象,校园,分析](/static/wddqxz/img/rand/big_4.jpg)
校园霸凌现象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作者:施成龙
来源:《学业》2019年第12期
摘要:近年来我国乃至全世界多地发生校园霸凌事件,教育学者逐渐开始关注社会心理学对校园霸凌。通过问卷调查和查阅相关资料对校园霸凌事件进行探究与分析其严重性以及产生缘由。在校园中提出依据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对教师与学生开展心理学教育课堂、建立绿色心理通道,积极开导与鼓励受到校园霸凌的学生直接通过联系校领导等解决方式,本文是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出发希望能够为解决校园霸凌事件提供一个新的解决方案,从而更好的预防校园霸凌现象的发生。
关键词:校园霸陵;社会心理学;心理健康;预防;解决方案
学生在校园中长期受到一个或是多个学生不断的欺负或骚扰,亦或是某学生被锁定为霸凌对象,致使该学生长期处于身心痛苦的生活环境中,此种现象被成为校园霸凌。几年来,在世界范围中不断发生校园霸凌事件受到广泛关注,使得社会各界重新审视教育的侧重点与社会的发展。
校园霸凌的实质是对他人的侵犯行为(或攻击行为),其分为反社会的攻击行为、省社会的反击行为以及被认可的攻击行为三部分,而校园霸凌的性质归类于反社会的攻击性行为,是校园暴力的方式之一。心理学家对攻击行为从两方面进行阐述,其一是基于本能论与习性学方向进行解释,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提出生本能与死本能理论,原始生活中人类为生存寻求食物、搭建房子以及在遭遇危险时作出的反击行为都归属于生本能,而当人类从内心开始折磨自己且行为威胁生命,即会因自身原因对外界进行攻击或伤害他人的行为是归属于死本能。而从习性学角度分析是物种天生具有环境适应能力,不管是在人类或是其他生物种群中都会存在斗争性与掠夺性,这种行为目的在于占据资源并维系体系平衡。
校园霸凌事件的发生根源在于学生的原生家庭的教育方式,其方式分为放纵型、溺爱型、专制型与民主型。从理论角度分析,专制型教育方式会为学生埋下暴力种子,使其策划那个为校园霸凌的作俑者。同时本文经过问卷调查和查阅相关资料得出放纵型与溺爱型教育方式使学生成为霸凌者的可能性较高。若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感受不到父母的关爱会导致他们在认知方面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误以为能够通过欺辱他人的行为找寻存在感或是博得父母的关注。而在溺爱教育方式中成长的学生往往受到过多的关注,缺乏独立能力的培养并且由于溺爱,即使学生发生行为错误时也会被得到原谅,这种行为加剧了他们霸凌行为的频率与程度。而遭受霸凌的学生群体往往以性格内向、怯弱且社交能力弱的为目标。父母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教师,他们的行为和处事方式往往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
除了原生家庭的影响之外,社会影响中包含的从众性、服从性、模仿性以及社会感染性等会影响到校园霸凌的发生。人类是群体生存为主的,学生会与同龄人建立各种类型的关系,例如相互吸引、排挤或是忽视等,在校园中学生之间需要维系与其之间存在的关系,会出现从众或服从的现象,因此导致学生主动或被动成为霸凌者,又或成为缄默者以及默默承受者。孩童期间所学习到的行为往往是后天学习或模仿的方式获得的,未成年人群在建立自身人格的时期,易受到青春期不稳定情绪、较弱的自控能力和判断能力以及不良社会风气的感染,使其价值观产生扭曲。社会环境的转变使孩子跟容易接触到关于暴力、色情的游戏或是刊物,导致多地发生孩子因模仿影视、游戏等暴力情节发生的伤人事件。而去个性化现象会导致学生失去拒绝参与到与自己的内在准则相悖行为的自我认同,从而会在他人的诱导或刺激下作出不寻常的反社会行为,其产生的原因在于群体的匿名性、责任分散型以及自我意识模糊性,例如以群体造成的打造抢事件。而在校园霸凌事件中不难发现诸多群聚现象,虽可能不涉及直接参与,但在一旁围观、嘲讽或是用手机拍照、录像,因此在对校园霸凌事件的探究过程中也发现了去个性化心理所产生的影响。
于此同时,我国传统教育的侧重点不均衡,学校关注的是学生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法律知识与行为规范的教育;而从社会角度而言,往往传输到大众视野中的是如何预防人们在生活中的违法犯罪行为,却忽略了法律的保护权利,教育受欺凌者可通过法律方式维护自己的权益;最后是对网络社会的谴责,一旦曝光校园霸凌时间往往会被不良媒体大肆揣测与扩撒,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毋庸置疑,校园霸凌事件会对校园生活乃至社会产生严重的危害,这种行为会对受欺凌者造成一定的身体伤害乃至对其心理产生扭曲,易焦躁、恐慌、懦弱与自卑的心理或精神障碍,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成长历程与未来的人生规划;而对于校园霸凌的作俑者或是参与者产生反社会人格,若未能进行严厉且有效的教育与惩罚会为更加严重的违法行为的埋下隐患。目前要协同学生、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对校园霸凌事件说不,并对此类事件进行有效的惩戒措施。 首先,明确校园霸凌事件的界定标准,依据学生的肢体行为、参与倾向、用力程度以及是否存在群聚与蓄意的程度来进行判断;其次要转变原生家庭的教育方式,家长要意识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是以自己为标榜的,父母的行为以及言语能够直接影响孩子,承担其教育责任,树立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尊重与爱护子女;再之,学校要加强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培养并关注学生的实时动态,主动了解学生在校期间的行为、情绪的变化,教育学生认知其行为以及造成的危害,并告知学生应如何处理校园霸凌事件的方式以及学生法治教育和明确惩戒措施;最后是增设校园霸凌的心理介入机制,学校发生霸凌事件应设置专业的心理医生进入校园,通过为参与校园霸凌的参与者提供心理健康疏导、匿名校园调查、课堂讨论以及心理舞台剧的形式缓解其心理负担,陪伴并帮助他们逐渐走出校园霸凌事件对其造成的暴力影响。
参考文献:
[1]马志杰, 陈伊唯. 小学校园霸凌的社会心理学探析和解决策略[J]. 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7(3).
[2]付星越. 侵犯动机理论视野下的校园霸凌防控[J]. 南方农机, 2018, v.49;No.303(11):35+41.
[3]高琦. 职业学校教师应对校园霸凌现象的策略研究[J].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18, v.32;No.149(02):91-93.
[4]陳贤臣. 浅谈教师应对校园霸凌的措施[J]. 魅力中国, 2017(5).
[5]徐安琪, 吴迪. 浅析校园霸凌问题的学校社会工作介入与政策法规研究[J]. 劳动保障世界, 2017(27).
[6]张祥, 吴艳艳. 浅析社会化理论视角下的校园欺凌现象——兼论社会工作的介入干预[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8):170-172.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qBM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