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环境保护论文

2022-10-13 08:51:3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化工环境保护论文》,欢迎阅读!
环境保护,化工,论文
土地沙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措施

09应用化学

要:治理措施土地沙漠化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是我国所面临的一个非常严峻的社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我国的沙漠及沙漠化土地面积约为160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67%。当前我国沙漠化土地面积正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而且还有加速扩大的趋势。沙漠学专家、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研究员樊胜岳对此颇为关注。他在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出:久治效不显,措施要反思,应拓展沙漠化治理的新思路,努力形成沙漠化防治的生态经济模式。

关键词:土地沙漠化;危害; 引言 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所构成的一个人地系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人类对土地的利用方式和程度上。 由于人口 增加和科技进步 , 人类对自 然资源利用之需求的增加成为必须和可能 , 因而逐渐在人地关系中提升了人类活动的主观能动性和调控力。 在许多情况下 , 这是人类在有效利用资源方面的进步。 但也因不合理利用的方式 , 不同程度地作用于资源环境的变化过程 , 引起乃至控制着资源环境的不良渐变或突变 , 如温室效应气体增加、 大河断流、火灾、 库区地震、 水土流失等 , 而土地沙漠化则是更为明显的一例。



1 土地沙漠化现状及危害

11现状。我国现有沙漠化土地168.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7.6%,其中沙漠面积为48.32万平方公里,戈壁面积为71.07万平方公里,风蚀残丘面积3.2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西北12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西藏自治区。 12危害。土地沙漠化是我国当前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它恶化生态环境,破坏生存条件,加剧自然灾害发生,制约经济发展,加深了贫困程度,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给我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据测算,我国每年因土地沙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相当于西北五省(区)年财政收入的3倍,沙区每年因风蚀损失土壤有机质及氮、磷钾等达5590万吨,折合2.7亿吨化肥,受风沙危害,全国每年少养5000多万只,每年粮食减产30多亿吨,全国有2.4万多个村庄和城镇经常受风沙危害,有些甚至成为诱发民族矛盾、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沙漠化还威胁大中城市、交通运输水利设施和工矿企业。 2 土地沙漠化产生原因

21自然因素。在自然状态下,主要有水蚀和风蚀两个方面。由于一些省份气候干旱、大风频繁,这是沙化产生的一个主要原因。

22人为因素。在人类活动影响下,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土壤破坏和土地物质的移动、流失会扩大、加速,据20世纪80年代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所的调查我国北方现代沙漠化扩大的成因中,94.5%为人为因素,人类活动对土壤沙化和沙漠化的加速作用由此可见一班。由于过去追求粮食产量,大片草原、荒地被开垦种植,人类对土地的不合理耕种或过分耕种,过度放牧和森林的乱砍滥伐导致加速了土壤沙化。

23还有一些其他原因可以引起土壤成分破坏,使土质恶化,进而引起土壤沙化。例如,使用持续性时间长的农药或其有毒有机化学物,工业有毒废物向土壤排放等等,最终使土壤毒化,不能耕种,而土壤结构的破坏和人为废弃就有可能导致土壤沙化。


3 沙漠化治理新思路

虽然沙漠化的产生是从植被破坏产生土壤风蚀开始的,但沙漠化的治理却不能仅仅限于种树种草,而是要从解决沙漠化土地上过重的人口压力出发,经济学、生态学和沙漠学相结合的角度,把沙漠化治理与农村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沙漠化防治的生态经济模式。在这个模式中,沙漠化治理应该按照降低土地上的人口压力和形成稳定生态系统的总体目标,有层次、按时序进行。

首先,种树种草与提高农田产量同步进行。通过施用高新技术、改造生产素组合条件,提高未沙漠化土地粮食产量,使沙漠化土地的承载力发生跃升,而减缓或消除人口压力。与此同时,施行退耕还林还草,推广应用沙地造林和农田防护林带技术,初步建立起防沙体系,使沙漠化土地初步得到治理。值得注意的是,种树种草和沙漠化土地承载力的跃升应同步进行。前者离开了后者,沙漠化的治理由于没有去除沙漠化的根源,而效果不佳;后者离开了前者,在强烈风蚀下不可能实现。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工可调节水肥因子在技术上具备了越来越大的可操作性,从而为沙漠化治理开发中新技术的使用,拓展了广阔的空间,对作物的优质高产提供了保障。例如,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后山地区地处农牧交错带,地沙漠化严重。一些地方实行的地膜玉米技术,可使粮食产量由亩产100多公斤提高到600公斤。粮食产量的增加,为农业内部的结构调整提供了可能空间。当地推行的进一退三措施,也就是种一亩地膜玉米,退耕三亩沙漠化土地,改种拧条等治沙牧草,使当地的沙漠化进程迅速得到遏止并开始逆转。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业富余人口,也可以带动多种产业的发展,增加群众收入,缓和西部人口压力与土地承载力之间的矛盾。 4 保护、恢复与重建荒漠生态系统

沙漠化形成与扩张的根本原因,就是荒漠生态系统(包括沙漠、戈壁系统、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草原系统、森林系统和湿地系统)的人为破坏所致,是对该系统中的水资源、生物资源和土地资源强度开发利用而导致系统内部固有的稳定与平衡失调的结果。以往,一手植树种草,通过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防治沙漠化,另一只手却破坏荒漠生态系统,制造新的沙漠化土地。事实上,正是由于荒漠生态系统的破坏,尽管我们营造了三北防护林,实施了防沙治沙工程,却仍然未能在整体上遏制住沙漠化扩张的步伐。可以说,近半个世纪来,沙暴频频的真正原因,并非人工植被营造太少,而是天然植被破坏过甚。小环境的局部改善,抵消不了大环境的整体逆变。 有鉴于此,有必要调整防沙治沙战略,从片面重视发展人工植被转到积极发展人工天然乔灌草复合植被;从单纯保护绿洲到积极保护包括绿洲在内的整个荒漠生态系统。只有重建荒漠生态系统,才能从根本上遏制住沙漠化扩展的势头,扭转防沙治沙和治理水土流失工作中的被动局面,也才能切实有效地改善我国西北地区的大生态、大环境。

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沙漠化产生的根源是人口对土地的压力过大造成的。因此沙漠化的治理应该从提高沙漠化土地的承载力,减缓和消除过重的人口压力的角度入手。然而,令人深思的是,沙漠化治理却是采用间接迂回的方法。我国在沙漠化防治方面采取的措施很多,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1)种树种草。当植被盖度达到30%以上时,土壤风蚀就会基本消失。种树种草治理沙漠化的措施,就是基于控制土壤风蚀的原理提出的。在沙漠化发展严重的农耕地区,要采取把部分已经沙漠化的耕地退还为林地和草地的方法,以达到沙漠化土地恢


复的目的。但由于区域内一部分土地种树种草,与本区域内另一部分土地承载力的大幅度跃升,没有协调同步,或者仅考虑到种树种草,而未在建设基本农田、大幅度提高单位土地的产出水平上下功夫,导致种树种草与本已过重的人口压力之间矛盾日趋激烈。(2)围栏封育。在草原地区牲畜压力过大,过度放牧造成了土地沙漠化。治理的方式通常采用围栏封育,即把草场划分成若干小区,使围起来的草地因牲畜压力的消失,而自然恢复。

围栏封育,建设草库仑,实行划区轮牧的做法,本身没有把区域内的人畜压力释放出去。围起来的地方,沙漠化有所逆转;没围起来的地方,由于人畜压力的加大,植被破坏更加严重,势必造成沙漠化的继续加剧。他认为,当前沙漠化的治理措施,主要侧重于恢复植被、控制土壤风蚀,而没有直接从沙漠化的根本原因,即消除造成沙漠化的人口压力入手,这是沙漠化治理成效不够显著的主要症结所在。 5 对策

5.1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5.2建立和完善土壤沙化监测体系,认真搞好风沙动态监测,全面了解土壤沙化现状,为防治风沙提出科学依据。

5.3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制订和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强化依法治沙。加大执法力度,推行禁垦、禁牧、禁樵措施,坚决打击毁林、开荒、开垦草原等破坏植被的各种环境违法行为。

5.4认真落实《全国防沙治沙规划》,制定行之有效的实施计划科学利用现有草原,要有计划采草,科学轮牧、放牧、加强草原鼠害管理;要对重点草原区域周边产量低的耕地退耕还草,对沙化极其严重的草原实行禁牧。

5.5进一步投入资金、技术,通过植树、种草等措施加快现有沙化土地的植被恢复工作,要积极鼓励企业,个人投资,并与发展特色经济相结合,实现生态环境和经济的双赢。

5.6推广和应用防沙治沙实用技术和模式,加强技术培训和示范工作,做到防科学化。

5.7抓好防沙治沙重点工作,建设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以点带片,构建防沙治沙发展的新格局。

5.8减少环境的人口容量,减轻人口压力,实施必要的移民政策,在生存条件恶劣的地方,逐步将超过环境容量的人迁移出来,转移至小城镇。

参考文献: [1] 朱震达 , , 邸醒民 . 中国的沙漠化及其 治理 [ M ]. : 科学出版社 ,1989.

[7] 陈玉琼 . 干旱及其影响 [J]. 灾害学 , 1986, 创刊号 :56- 62.

[8] 方修琦 . 陕北鄂尔多斯地区降水变化与沙漠化 [J]. 京师范大学学报 ,1987,(1):90- 95. [9] 吴正 . 浅谈我国 北方地 区沙漠 化问题 [J]. 理学 , 1991,46(3):266- 274. [10] 董光荣 . 试论全 球气候变 化与沙漠 化的关系 [J]. 四纪研 ,1990,(1):36- 43. [12] 朱震达 , 刘恕 . 中国北方地 区的沙漠 化过程及 其治理区 [ M ]. 北京 :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81.

[15] 中国荒漠化 ( 土地退 ) 研究 课题组 . 中国 荒漠化 ( 土地 退化 ) 防治研 [ M]. 北京 :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8.

[16] 陈广庭 . 土地荒漠化 [M ]. 北京 :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2.23.

[17] 董玉祥 , . 沙漠化若干问题研究 [ M]. 西安 : 西安地图出版社 ,1995.21- 37. [19] :《赤子 2009年第6期供稿文/王立明1 刘伯通2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q52x.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