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不良行为的矫正》,欢迎阅读!
不良行为的矫正
一名学生要想不发生一种不良行为,或没有一点不良习惯,客观上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在预防无效的情况下,如何矫正已产生的不良行为习惯或已形成的不良行为习惯,就成为我们关注的重点。行为矫正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对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进行干预,以减少这些不良行为发生的概率。我们这里所说的矫正方法主要是针对非病理性原因造成的不良行为。因生理原因导致的不良行为只能求助于医疗手段。
学生不良行为矫正的方法很多,常见的行为矫正方法有:自我学习法、心理治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系统脱敏法、放松法、行为契约法、消退法、反应代价法、刺激控制技术法等
一自我学习法
包括模仿学习和角色扮演。人是主观能动的人,人的行为既不是单纯地取决于他的内部因素,也不是单纯地取决于客观环境,人所具有的、独特的认知过程,积极地参与着行为模式的形成,甚至还参与着人格的形成和保持。青少年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知能力和独立意识,可以通过对榜样的观察去思考外部事物,预见行为后果,另外,他们可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强化自我奖赏或批判,不一定依靠外部强化。因此,给学生树立榜样,并给他们创造一个学习的环境,引导他们有意识地取长补短,模仿他人的优点并学习他人的优点以改正自己的缺点就是模仿学习的含义所在,模仿是学习的基础。先哲孔子说的: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也是这个道理。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在一个时期内把自己当成另外一个人,并按照这个人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来生活,那么这个人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会最终固定到角色扮演者的身上。使扮演者形成新的态度和行为模式,从而最终实现态度转变,养成新的习惯。所以,在模仿学习的基础上,有意地去扮演榜样的角色,通过对榜样的学习,对榜样行为的模仿,内化榜样角色的优良行为习惯,就能很好地矫正他自己的不良行为,逐步形成良好的习惯。比如说,在新班级形成之初,先挑选一位学习习惯良好的优秀生担任学习委员,给大家做出示范,引导大家学习模仿,
然后再依次安排一些后进生担任学习委员的角色,进行角色扮演,这对于纠正他们的不良习惯是极为有效的。
二心理治疗法
包括强化法和厌恶疗法。个体为什么能学会某种行为,或者避免另一种行为原因是行为后的奖赏与惩罚作为强化物,使某种行为固定下来并反复出现。奖赏是正强化,惩罚是负强化,相应地,其过程是正强化过程与负强化过程。通过对强化物进行适当的安排可使某种行为出现或不出现,不同的强化可塑造不同的行为,“操作只是一种持续塑造过程的结果。”对不良行为及时地进行负强化,而对适当行为及时进行正强化,就能起到纠正不良行为,培养良好行为的效果。例如老师如果规定作业连续十次得到优秀奖两个本子,那么学生就会自觉地认真作作业以求得到奖赏。
厌恶法是指通过附加某种刺激,使学生个体在进行不适行为时,同时产生令人厌恶的心理或生理反应,如此反复实施,使不适行为与厌恶反应建立条件联系,以后虽取消附加刺激,但只要个体进行这种不适行为,厌恶体验照旧产生,为避免厌恶体验,个体只有放弃不适行为。应该注意的是,在建立条件联系时厌恶体验必须与不良行为同步产生,而且它产生的不快要远远压倒不良行为产生的快感,才能消除不良行为。这是它与强化法的差别所在。否则达不到刺激的效果。
三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这是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之下,在师生平等友好的关系下,强调改变认知,从而产生情感与行为方面的改变。认知过程决定行为的产生,行为的改变也可以引起认知的改变。因为在矫正行为时总是把认知过程联系起来,并努力在两者之间建立一种良性循环。老师要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认知,分析存在的认知偏差,让他们承担一种主动的角色,充分调动他们的潜能进行自我调节。常见的学生心理咨询就属于这一类。采用这类行为矫正方法对老师要求较高,老师一般要求进行过心理咨询的培训并掌握心理咨询的技术。还要在实践中积累心理疏导的经验。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q1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