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个体社会化:社会学不同理论取向的解释

2023-01-13 22:37:2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个体社会化:社会学不同理论取向的解释》,欢迎阅读!
社会化,取向,社会学,个体,不同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关于个体社会化:社会学不同理论取向的解

作者:乔中彦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第22

摘要:在社会学中对于个体社会化的含义国内外学界至今尚无达成公识。一方面由于三大学派各有自己的理论取向;另一方面由于影响个体社会化的文化不是静止的,因此对这个概念的界定应在演变的环境下来考察。

关键词:个体社会化;三大学派;儿童社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2-0124-02

社会学中对于个体社会化的含义国内外学界至今尚无达成公识。一方面由于三大学派各有自己的理论取向;另一方面由于影响个体社会化的文化不是静止的,因此对这个概念的界定应在演变的环境下来考察。

一、三大学派关于儿童社会化的界定

社会学领域中,最广泛的社会化概念是指个体得以社会成员的过程。社会化过程的本质是价值、习俗同个体观念的互动,更确切地说社会化的问题其实就是个人与制度之间的关系问题或者说就是行动和结构之间的关系问题(吉登斯,1979)。通常在教育社会中把个体社会作为宏观讨论,三大学派对儿童社会化都有各自的界定。功能主义的假设是上世纪70年代之前对于个体社会化的界定,一直以结构功能主义的理论为主导:人被看作是由规范和包含这些规范制度所决定的产物,它所讲的人是由社会强制和规范决定的,而这些强制和规范几乎没有创造和选择的余地[1]。在提到儿童时仅把儿童看作社会作用的客体,有时看作是被作用的对象,不考虑儿童自身的社会能动性[2]。对于教师社会化的研究,一向偏重社会如何社会个人,如何将生物层次的人转变为表现社会行为的人[3]。上世纪70年代末,结构功能主义已经趋向于成为一种保守的社会理论。在其关于人的性质的假设上受到了批判——“过分社会的人”[1]80年代以来,又有互动论的观点认为:儿童社会化是儿童以完全赞同的方式和创造性的方式参与集体生活,并使其人格也得到丰富和发展的过程[4]。在亚当·库珀等主编的《社科学百科全书》中提出儿童社会化是强调儿童及其环境之间的关系的互动作用的性质。实际上互动论并没有否定结构功能论,它是作为一个补充来这样解释社会化的:社会化并不仅意味着被动性。个人特性,例如认知能力、认识动机以及已有的知识还包括诸如民族性和性别等可归因变量都在被社会化的人与社会化媒介的互动中起作用[5]。进入90年代,对于个体社会的定义不仅包含了互动论还加入冲突论的观点。正如马斯格雷夫(Musgnave1987)所描述的,社会化是互动的,文化影响与个体发展模式都需加以考虑;对社会化的概念的定义还包含了允许对社会化力量的抵制,即承认个体建立自己的规则,因此社会研究的重点是越轨问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题,即与现存规则不符的行为[6]。然而解释主义者不仅批判结构功能论把社会化的过程描述成一个铭记和适应的被动过程,同时也批判了冲突论,在他们看来:学校和社会两者之间不是阶级斗争的关系,不是合法的关系,也不是学生在学校社会化或者社会在学校选拔和培训所需人才的关系,而是学生在学校获得人们共享的可让人理解的关系[7]。近年来又有以宗教为基础的第四学派所分析的社会化就是指:这些弱势群体一方面要学会忍受各种歧视以及占统治地位的价值观念的支配;另一方面他们还必须学会承认他们的特定社会地位[8] 二、我国关于儿童社会化的界定

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认为:社会化就是指个人学习知识、技能和规范,取得社会活的资格,发展自己的社会性的过程

教育社会学中,社会化是指个人在某一特定社会中,发展自我观念与学习社会的生活方式,使其履行社会角色的过程(陈奎熹,1980)。社会化一般是指个体在社会因素与主体因素的交互作用下,有选择地接受社会文化价值规范,获得社会生活所需的知识技能,由生物个体转化为社会成员的过程(董泽芳,1990)。儿童社会化指一个人在儿童阶段通过个人和社会交互作用,获得语言、思维、情感等能力和最初行为方式,逐步了解社会,掌握生存能力的过程(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编辑委员会,1991)。所谓初级社会化,根据彼得·伯格的观点,指的是个人在儿童时期成为社会成员的第一步,是个人一生中十分重要的一环,也是次社会化的基础。首先,在个人的初级社会化中,社会化机制是通过与儿童最接近的个人实现的,特别是儿童的父母和家庭成员;其次,在儿童的初级社会化中,情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其次,儿童在初级社会化中得到认同并内化的各种意识和世界,是非常坚实和确定的(谢维和,1999)。儿童社会化是指儿童在与家庭、教育机构、同龄群体和大众传媒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中,逐步形成独立的个性,明确自己的社会角色,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的过程。[9]从以上对儿童社会化的界定来看,我国对儿童社会化的定义倾向于以结构功能论和互动论为依据。

从上述国内外关于儿童社会化的界定,得出的启示是:对儿童社会化的界定至少应该包含两个方面——个体社会化的共性与儿童作为一个年龄阶段的特殊性。具体为:第一,儿童不仅应是社会化的适应者,而且应是社会化的创造者;第二,文化与亚文化价值、风俗与观点影响着儿童如何行为,但并不一定决定其行为,同时儿童个人的特性,包括认知能力、认识动机以及已有知识还包括诸如民族性和性别等可归因的变量都在儿童与社会化媒介的互动中起作用;第三,儿童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影响其社会化的意义他人或者机制是强加给儿童的,不能选择的;第四,儿童社会化的目标是使个体从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使个体成为独立的、合格社会成员;第五,影响儿童社会化的承担者包括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大众传媒 参考文献:

[1]玛格丽特·波洛玛.当代社会理论[M].孙立平,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34-35.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T·里亚布什金.苏联社会[M].陈一筠,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231. [3]社会变迁与教育革新[M].高强华,译.台湾:师大书苑,1988314-315. [4]世界教育史:1945年至今[M].张人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384. [5]V·卡尔马斯.学生与课本如何相互作用:通过教育媒介来研究社会化的方法论问题[J].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05,(1.

[6]Husen,等.国际教育百科全书[M].斯特曼.1994312. [7]范伯格.学校与社会[M].中译,2004109-112. [8]罗宾·科恩.全球社会[M].中译,2000146.

[9]陈莉.社会学视角透析儿童社会化偏差现象[J].幼儿教育2007,(

5.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pwqK.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