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论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毕业论文》,欢迎阅读!

---文档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
摘 要] 生活自理能力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是自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是幼儿独立发展的第一步,是保证幼儿全面发展的基础素质之一。它对幼儿将来健康良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现状进行论证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条建议,增强幼儿自理意识、统一教育观念,授予科学适宜的生活自理技巧以及促进亲师良性互动等策略,希望能有效地促进幼儿自理能力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 幼儿 自理能力 培养
一、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性
1、对幼儿进行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对幼儿身心的发展非常有益处 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对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幼儿身体的各个部分都到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因此在培养儿童自理能力的过程中,可以锻炼幼儿的手指灵活性、动作协调性,如吃饭,幼儿不仅学会手喂饭的动作技能,还同时锻炼了孩子的手指肌肉的灵活性及手眼协调性。所以孩子每学一项动作、能力,他的大小肌肉群、动作协调性以及智能也将得到相应的发展。
2、对幼儿进行自理能力的培养,是实施幼儿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
素质教育是根据国家教育方针,以面向全体幼儿,全面提高幼儿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体、智、德、美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能够促进幼儿自信心和独立性的增强,对其今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幼儿能够独立完成自己能够完成的任务,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和不依赖成人的性格,也培养了勇于面对困难、敢于克服困难。这种坚强,独立,自信,正是对幼儿今后的生活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是孩子一生的财富。
3、对幼儿进行自理能力的培养,是帮助幼儿独立发展的重要一环
幼儿园的集体生活要求幼儿必须自己独立地完成洗手、穿衣、吃饭等生活自理问题,幼儿从熟悉的家庭环境一下子进入幼儿园这个陌生的环境,对幼儿进行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是幼儿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集体生活的必要手段,也是幼儿这个个体独立性发展的第一步,因此,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对其环境适应能力提高及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极为重要。
二、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1、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1)懒惰和依赖心理较强,动手能力、环境适应能力越来越差。家庭和幼儿园生活中,有些孩子不能自已吃饭、自己刷牙,不会自己穿衣服、扣纽扣 、系鞋带,不会整理自己的玩具,这些孩子都是在家里被爷爷奶奶们“帮助 ”惯了 ,所以自己也就懒得动手了,等待着他人的帮助。
(2)幼儿自我服务意识差,责任感缺失。有的幼儿看见自己脚下的废纸,不是主动捡起放进垃圾筒里,而是用脚踢到别的小朋友的脚边;有的幼儿从不主动参加幼儿园的值日生工作,问其原因说自己不会干,妈妈不让干等等这些行为都反映出幼儿对自己的行为没有养成自我服务意识及自我负责的习惯。
2.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
(1)过度的爱护。有些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现在很小,应该受到细心照顾。长大了自
然会照顾自己。于是,家长们始终舍不得放开幼儿的手,给幼儿独立做事的机会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你不行”。“你不会做,”你还小,”等等。许多家长认为现在孩子小,孩子大了,自然而然地就学会,学得也快。因此这样的孩子独立愿望会渐渐消失。与其他小朋有都有明显的差距。
(2)怕麻烦。幼儿期是幼儿语言、动作、感知觉、情绪情感发展的重要时期,2岁 ~4岁的幼儿其身体协调性、手指灵活度发展的都不是很好,做事时难免慢而且粗糙,加上幼儿的注意广度也非常有限,顾此失彼也在所难免。1有的孩子要自己洗手,结果手没干净,还弄湿了衣服,家长后悔没帮他洗;孩子非要自己穿衣服,结果衣服穿反了,还要重穿,耽误了上班时间。所以。许多家长认为与其让孩子做,不如自己做,节省时间,减少避免麻烦。
三、浅析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途径与策略
1、首先,幼儿家长应给予幼儿自己做事的机会,不要过于溺爱孩子,包办代替。家长要提供给幼儿做事和表现的实践机会,如果怕时间来不及,每天早上可以多给幼儿留出一些时间自己穿衣服、洗漱,养成幼儿自理的习惯。《儿童发展心理学》中指出大约在幼儿三四岁时出现,幼儿自我意识飞速发展,儿童自主欲也逐渐提高,对周围的事情都想“我自己做”。 如果父母过于溺爱,一切欲望有求必应,从而剥夺了儿童自我发展的机会,使孩子自主的欲望受到抑制,将会对幼儿无论是生活自理能力还是学习自主性的发展都会产生负面、消极的影响。其次,要注重教育方法。幼儿没学会系鞋带的方法,就谈不上系鞋带;幼儿不会洗脸,就谈不上把脸洗干净,所以要让幼儿做到生活自理,一定要让他知道生活自理的方法。当孩子自己做一件事时,即使是做的不好,都应以鼓励为主,而不是批评和指责,应和幼儿一起找出不足之处并给予正确的指导,让幼儿有自信,敢于尝试,并鼓励他下次更好地完成注重氛围培养,发挥好教育环境对幼儿自理能力培养的濡染、鼓励作用。
2、积极的鼓励能够有效促进幼儿自理能力和责任意识的提高。陈鹤琴先生指出:“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针对孩子的这一心理特点。我们经常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对于做得好的孩子及时给予表扬,说一声“你真棒”,或是在他的胸前贴一个卡通贴纸;对于做得不够好的孩子也要给予适当的鼓励,让他知道下次通过努力是可以做得更好的,这样不仅不会让孩子感到难过,反而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孩子在生活中能信心十足地做好每一件事。我们在幼儿园也可以创设一种爱劳动的氛围,例如在幼儿发展的每一个阶段进行一次“小竞赛”。了解幼儿这一阶段达成的情况并进行跟踪指导。竞赛中。教师按“组内同质,组间异质”进行分组.对能力弱的一组不对操作时间进行限制,只要能按要求完成就好。这样既激发幼儿参与的热情,又能保护好能力弱的孩子的自尊心,还向其他组能干的小朋友学。
3、注重因材施教,抓住随机教育契机。由于幼儿年龄小,自控能力差。因此,平时生活中,作为教师一定要在教学实践中善于观察,抓住教育契机,针对孩子能力的差异,因材施教,耐心正确地讲解示范,让幼儿在反复的练习、操作过程中学习自理能力的技能。在幼儿园一日活动设计中,我们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细心观察幼儿的一举一动,紧紧抓住教学的契机,如我们就组织剥蛋比赛,碰到水果吃桔子,我们就在观察桔子的基础上进行剥桔子给朋友吃的活动……我们就是这样将孩子动手、学习的机会还给了孩子,孩子也在自我行动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同时,我们也可以利用现有的资源开展一些随机教育,如:在洗手间张贴卡通动物洗刷的图片,当有些小朋友不愿意便后洗手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告诉他,你们小动物们都喜欢洗手,如果你不讲卫生,小动物们就不喜欢和你做好朋友了。然后适时教育孩子们自己卷衣袖,看洗手步骤图正确地洗手。久而久之,通过一些随机教育,孩子们很快意识到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1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陈鹤琴教育文集 (上卷 )[M ].北京:北京出版社, 1983.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pvh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