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试论农村家庭教育》,欢迎阅读!

试论农村家庭教育
【摘要】农村家庭教育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农村家庭教育面临着诸如高校高昂的收费、严峻的就业形势、人口流动、家长文化素养低等因素的影响,造成子女教育缺少动力、没有精力、学习方法不当等许多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国家应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严格控制高校收费,增加就业岗位,减轻农民负担,解决进城务工农民子弟进城上学等问题。
【关键词】农村家庭教育 教育体系 解决方案
一、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
全国进行新课程改革,其实质是关注学生的未来,关注学生的发展,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强调学习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学习,做到学科融合,而课堂延伸打破了课内课外的界线。从这个意义来说,新课程改更应该唤醒家庭教育,呼唤广大学生家长转变观念、了解课改、理解课改、配合课改。而家庭教育在课改中更是不可缺失、不可替代的,家长的教育作用是学校老师无可替代的。家长是孩子人生的引导者,是把握家庭教育方向的舵手、孩子的榜样、孩子成才的关键。
二、现阶段农村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是农业大国,中国农村人口占大多数,中国农村教育问题是教育的基本问题,研究中国的家庭教育,首先应该研究中国农村家庭教育。从中国农村的经济、文化、教育分析,中国农村家庭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农村家庭教育中,家长对教育子女缺乏动力;农村家庭教育中,家长对教育子女缺少精力;农村家长缺少文化素养,缺少正确有效的教育方法。 1.农村家庭及家长对孩子教育缺乏动力。
近年来,随着高校大规模扩招,使越来越多的莘莘学子圆了大学梦,但也带来的问题更为堪忧:过度扩招带来的是高昂的收费,对于贫困地区的农民家庭来说,更成为至贫的根源。同时,大量农村学生毕业后无业可就,无力偿还助学贷款,家庭付出的巨额投资得不到合理补偿。上大学意味着贫穷,毕业意味着失业的残酷现实极大打击了家长送子女上学的积极性,新的读书无用论也逐渐抬头,很多家长报着让孩子在学校混一混,认识几个字就行了,没有过高的目标要求,对教育子女缺少热情,家庭教育没有动力。要唤起广大农村家庭对教育的支持,对孩子发展的关注,必须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大对农村贫困地区的专项资金支付力度,教育投入多向农村义务教育倾斜,明确政府是义务教育的投资主体,让农村孩子有书念,农村家庭有存款,让孩子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这也应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要让农村家长牢固树立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通过学知识,学技能促进农村发展、农民脱贫,最终达到共同致富,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现在我国绝大部分地区都已实施了九年义务教育段学杂费全免的政策,极大地减轻广大群众的教育负担,而对农村家庭来说其意义将会更大。与此同时,一些地方还实施了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补助。 2.农村家长对孩子教育缺少精力。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中国的农民流动了起来,出外打工成为脱贫致富的渠道。特别是中西部地区把劳务输出,劳动力资源作为本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也为东部沿海地区、大中城市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劳动资源,实现双赢,实现共同富裕,从而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根据现行规定,农民工子弟即便在城市读完从小学到高中的十二年课程,高考还需要回到所谓的“原籍”参加考试,而各省市的教学方法与要求均不尽一致,高考试卷也不同,他们难以适应,也不尽情理。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子弟没有稳定的,良好的学习环境,不能接受
正规有序的教育。进入城市的农民工为生计而整日忙碌奔波,很少有与孩子沟通的时间,很少有教育孩子,铺导孩子的精力。
我国宪法规定,每个学龄儿童都有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权利,《教育法》规定,受教育者在入学、升学就业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权利,但农民工子弟的权利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农民工子弟经常面临着无学可上的困境,这是严重的社会问题,这群孩子,生活在城市边缘,但也将是这座城市未来的主人。他们的命运,心态与受教育程度,理应值得注视。 3.家长缺乏文化素养,教育子女缺少正确的方法。
农村学生的家长文化水平较低,教育理念落后。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密切配合,三者应是各有其责,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然而事实上,我国的家庭教育非常薄弱。大多数家庭没有对孩子进行良好的教育,他们只是满足于孩子送进学校,只是盲目地送孩子上各种培训班,买各种辅导资料。他们口头上要孩子好好学,而遇到实际为题又一味地袒护孩子,甚至于和学校教育背道而驰。
据调查报告称:家长的文化水平和生活态度会极大地影响孩子的文化素质与人生观的形成。因此,广大家长特别是农村家庭的家长,要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用自己的言行来感染孩子,教育孩子。
三、家庭教育中家长应懂得的几个问题
家庭教育是一门艺术,好父母是学出来的,成功的父母都是不断自我学习提高的结果。家长面临孩子的成长,每天都有教育的新课题。学校是知识的传授者,家长是情感、意志、价值观的传授者,家长的素养决定其教育的水平,所以家长要学习,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素养,要不断更新、补充自己的知识,适应和面对孩子,不要在孩子迷失前迷失了自己。优秀的孩子是优质教育的结果,问题孩子多是问题家庭的产物,孩子的问题大多不是孩子造成的,而是父母问题的反映,父母常常是孩子问题的最大制造者,也是孩子改正错误与缺点的最大障碍者,当务之急不是教育孩子,而是教育家长,没有父母的改变就没有孩子的改变,没有不想学好的孩子,只有不能学好的孩子。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育的父母。所以,只能提高家长的素养,才能培养出孩子的好习惯。
好成绩当然是学校老师帮出来的。但在应试教育如此激烈的今天,这些成绩越来越浸透着家长们的心血和汗水,帮助孩子减负的最好办法是父母真正负起责来,让自己能够成为孩子学习上的向导,成功的助手。优秀的父母都善于与子女沟通,第一是倾听,就是让孩子把话说出来,并且听懂孩子话里的意思;第二是理解,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是不是有道理;第三是建议,父母应该多给孩子以建议。
国民素质从娃娃抓起,娃娃素质从家长抓起,农村子女占我国青少年的大多数,他们是祖国的未来,是建设者和接班人,希望我们的农村家长不断学习,认真履行自己的教育义务,实施自己的农村教育权利,把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真正融合一起,才能做到学生、家长、教师和社会“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构建科学、和谐的社会。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poA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