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正常人体》,欢迎阅读!

1.细胞是人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矢状面——沿前后方向将人体分为左右两部分。 3.冠状面——将人体分为前后两部分。 4.水平面——将人体分为上下两部分。
5.新陈代谢——人体通过与外界的物质交换,不断进行新老交替自我更新的过程。
6.兴奋性——人体或组织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7.阈值(阈强度)——能引起组织发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 8.神经调节——指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人体功能进行的调节。 9.神将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10.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做出规律性的反应。 11.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12.感受器→传入神经(感觉神经)→中枢→传出神经(运动神经)→效应器 13.人体功能调节的方式和特点——神经调节(迅速、精确、持续时间短),体液调节(缓慢、持久、调节幅度广泛),自身调节(调节幅度小、灵敏度差) 14.细胞分成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15.单纯扩散——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依靠浓度差,由膜的高浓度一侧扩散到低浓度一侧转运的过程。
16.易化扩散——非脂溶性或脂溶性很小的小分子物质在细胞膜特殊镶嵌蛋白质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的过程。
17.主动转运——细胞通过本身的耗能过程,在膜上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将物质的分子或离子由膜的低浓度一侧转运至高浓度一侧的过程。
18.动作电位——活细胞受到有效刺激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产生迅速的一过性、可传布的膜电位变化过程。
19.运动终板(骨骼肌神经—肌接头)——由运动神经末梢和与它接触的骨骼肌细胞膜形成。
20.被覆上皮——细胞多、间质少;通常无血管;有丰富的神经末梢。
21.骨骼肌纤维——肌原纤维上的暗带称A带,中间的浅色区称H带,H带中央有一条深色的M线。明带又称I带,中央有一条深色的Z线。两条Z线间的称肌节。肌原纤维由粗、细肌丝有规律的平行排列而成。肌纤维的收缩是由于细肌丝向粗肌丝中央的M线滑行导致(超微)每一横小管与其两侧的终池紧密相贴,构成三联体。
22.心肌——心肌纤维横纹不明显,常与横小管形成二联体,闰盘处有缝隙连接,能迅速传地电兴奋。 23.
分类 骨骼肌 心肌 平滑肌 分布 骨骼上 心脏 血管、内脏 功能 收缩迅速有力,易疲收缩成节律性,不收缩缓慢持久
劳 易疲劳
特点 属随意肌 属不随意肌 属不随意肌 形态 细长圆柱型 短柱状,有分叉,长梭形
彼此吻合成网
核 有几个~几百个核,椭核一个,偶见两核一个,椭圆
圆形,位于肌膜下 个,椭圆形,位于形,位于细胞中
细胞中央 央
特殊 肌原纤维的明带和暗心肌纤维相接处
带 形成闰盘 无横纹、无闰盘
结构 对位整齐,形成横纹 横纹不明显
24.尼氏体——呈斑块状或颗粒状(光镜),为嗜碱性。由许多平行排列的粗面内质网和散在其间的游离核糖体组成(电镜)。功能是合成结构蛋白和分泌蛋白。 25.突触——视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非神经元之间用于传递神经冲动的细胞间连接。
26.神经纤维——由神经元的突起(轴突或长树突)以及包绕在他们表面的胶质细胞组成。(是否形成髓鞘)
27.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M40~50%F37~48%) 28.
晶体 胶体 组成 Na+、Cl-、糖 白蛋白 压力 大,占99.6% 小,占0.4% 意义 维持细胞内外水分平衡,保持维持血管内外水分平衡,
血细胞的正常状态和功能。 保持正常循环血量。 29.血小板主要功能——发挥生理性止血和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
30.血液凝固——血液由液态转变为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31.血型——指血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是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我”或“异己”的标志。
32.区分血型的依据——依据血细胞膜上所含的特异性抗原(凝集原的种类)。 33.凝集素——人体不同血型的血清中含有不同的能与血细胞膜上的凝集原发生反应的特异性抗体。
34.输血原则——供血者RBC不被受血者血清所凝集。(主侧不凝集) ⑴输血前一定要做交叉配血试验 ⑵输同血型(主、侧都不凝集) ⑶输异型血时要少量且缓慢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pml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