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小学修辞手法学习》,欢迎阅读!
小学“修辞手法”学习
修辞手法可是我们小初衔接考题的老熟人,我来给大家看一下真题,感受一下修辞的相关考法。(【答案】(1)拟人(2)比喻、排比(3)反问 (4)反复(5)对偶(6)设问(7)夸
张) 我们小学阶段常见的修辞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比喻。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像(如、似、若、犹、好像、仿佛)乙。 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
明喻和暗喻中的“甲”是本体,“乙”是喻体,“像”“是”这些成分称为喻词。 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喻词都不出现。“夜空中银盘高挂”,这句话是把“月亮”比作“银盘”,但是句子中,本体“月亮”和喻词“像”都没有出现,只有喻体“银盘”,这样的句子就是借喻句。
一般来说,我们只要能判断出是比喻就可以了,具体分类大家可以作为拓展了解。
(2)拟人。拟人就是把事物当成人来写,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举个简单的例子:风儿清唱着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
比喻、拟人是我们最熟悉的两种修辞手法,孩子们是不是百分百遇到就能判断出来呢?倒也不是。这里给大家举一个容易混淆的例子:大兴安岭像母亲那样温柔。这是比喻还是拟人?
一定要明确,这是比喻句。将xx比作人,或者xx像人,这一定是比喻句,不能错误地判断成拟人。
(3)排比。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短语或句子连用的方法。这里要强调这个短语或者句子需要三个或三个以上。恰当运用排比,可以增强语言的气势,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4)反复。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隔出现。恰当地运用反复,可以突出思想,强调感情,有时能够加强节奏感。上学期书上的《安塞腰鼓》就运用了这一手法,“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反复出现。
好多孩子也会把排比和反复混淆,我们这里也来学习一下区分这两种修辞的方法。
第一,从内容角度看。反复必须得是相同的词语或句子重复,而排比是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排列。下面给同学们两个句子,大家试着区分一下哪句是反复,哪句是排比。
第一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第二句:假山怪石,花坛盆景,藤萝翠竹,装饰着这个院落。
很显然哈,第一句“盼望着”重复,是反复。第二句“假山怪石,花坛盆景,藤萝翠竹”结构差不多,意思都是跟景物有关,是排比。
第二,从结构上看。反复,相同的词语出现两次就行。但在排比中,结构相似的短语或句子必须要有三个或三个以上。
前面的例句中,第一句是反复修辞,“盼望着”出现了两次;第二句是排比,“假山怪 石,花坛盆景,藤萝翠竹”是三个结构相同的句式。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排比和反复是可以同时运用在一个句子里的,比如: 这是你的损失,我的损失,他的损失,世界的损失。
(5)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 比如说,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里的“三千丈”为扩大夸张。
再举个例子,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芝麻粒儿”就是对这件事进行了缩小夸张。 (6)反问。是借助疑问句来传递确定信息,以加强肯定或否定语气的一种修辞方式。 比如说,不劳动,连棵草也弄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7)设问。为了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思考,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说出自己的回答或看法。也就是自问自答。
(8)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或意思相同的修辞方式。比如我们非常熟悉的,过年贴的春联一般就都是对偶的句子。
小学阶段八种常考的修辞手法我们先讲到这里。接下来,我给孩子们一些句子,孩子们动动脑动动手,快速告诉我每句话分别运用了哪些修辞。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2)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3)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 (4)周总理,我们的好总理,你在哪里啊,你在哪里?
(5)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显得格外精神。 (6)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7)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pZI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