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文-意大利名著《爱的教育》读后感

2022-09-01 12:48:5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应用文-意大利名著《爱的教育》读后感》,欢迎阅读!
意大利,应用文,读后感,名著,教育
意大利名著《爱的教育》读后感 '意大利名著《爱的 》读后感 《爱的教育》出自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之手,是世界 史上经久不衰的名著。

这本书是一个小男孩——安利柯在一学年十个月里记载的日记,每篇的篇幅虽然都不长,但都感人至深。这本书的经典之处并不在于她有多高的文学价值,而在于那平凡而细腻的笔触中体现出来的亲子情、师生情、朋友谊、乡国恋…… 书中感人的故事有很多,其中《见义勇为的卡隆》是最让我感动的。《见义勇为的卡隆》讲的是一个叫克洛西的学生被班上的一些同学欺负,说他是“残废”、“怪物”,直到最后有一个叫弗兰谛的学生装克洛西母亲挑菜担的样子,克洛西终于忍不住了,抓起墨水瓶朝他扔过去,没料到正好打在了老师的身上,于是那个叫卡隆的学生替他顶罪,但是老师对事情的前因后果了然于心,她不仅没有骂卡隆,还夸奖了克洛西。最让人出乎意料的是老师给了那四个小孩一次机会,原谅了他们。 因为幼儿教师 的特殊性,《爱的教育》不仅使我认识到生活中充满爱,更使我懂得如何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懂得关爱幼儿的教师。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教师则是培养人的专门劳动者。对此而衍生出一种教师高尚的职业道德:那就是热爱幼儿 原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有说过:“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儿童。”这一道德要求教师必须围绕着热爱儿童本文由 联盟 收集整理,很好地为他们服务,但不能笼统地把所有的“爱生”都选为师德崇高,必须看教师对儿童爱的动机和爱法是否正确,特别还要看教师爱的效果如何,正如敬爱的周总理所说的那样,要“爱生教好”,教不好学生的教师何谈爱生?谈何师德? 教师对幼儿的爱不应该是“恨铁不成钢”的爱,某些教师抱着对幼儿“宁给好心,不给好脸”的态度,对学习和常规行为不够好的幼儿,一味批评训斥,甚至采用体罚和变相体罚幼儿这样的教育效果适得其反。我的班上有这样一个幼儿他上课喜欢大喊大叫,一点也不遵守活动常规,平时更喜欢欺负其他小朋友,对老师的批评和劝阻更是不放在心上,行为变本加厉,我很生气。过后,我头脑冷静下来,回想自己的言行,才吃惊地感觉到对他的态度过于偏激并且简单草率。后来,我重新从另一个角度支观察揣摩他,抓住他爱表扬的特点,尽量找出他的闪光点,当他老毛病再犯时,不是再一味批评他,而是避开这事,表扬他爱动脑,声音响亮,这样一来,他可来神了,身子坐得挺直,集精会神,也能认真倾听不再大声吵闹了。所以, 教训让我深深觉得,做老师的不要动辄就批评幼儿,因为这种表面看似乎“爱之深”,但实际表现出来的却是“恨之切”的行为,常常给幼儿带来身心的摧残,因此,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对幼儿不尊重的态度和行为,都是应当予以遗责的。 教师如何爱幼儿?我想教师应该正确把握好“爱”的 ,用好自己神圣的爱。第一,爱应该是公正的,要做到不偏不袒的爱。教师不仅要爱能力强的、表现好的幼儿也要爱能力弱的幼儿对于表现差的幼儿教师应该多发现其优点,找出爱的理由,用真心去爱他们,用热情去感化他们。 第二,爱应该是细腻的,要做到无微不至的爱。这就要求教师用真心去发现幼儿的需求,用爱心去化解幼儿的矛盾与痛苦,让他们 在自己最需要的时候去爱他们。 第三,爱应该是严峻的,要做到刚柔相济的爱。教师爱幼儿并不是无要求的爱,并不是


爷爷奶奶式的爱,并不是无限的爱。爱中有要求,爱中有希望,爱中有原则。 显然,教师对幼儿爱的正确动机,是一种出自崇高目的。充满科学、普遍、持久而又深厚的师爱,是来源于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深刻理解和高度责任感。教师要力求做到爱得得体、严而有理、严而有度、严而有方、严而有理,这样,才能把正确的爱幼动机和真正教好幼儿效果统一起来,才能有效地促进幼儿全面、主动、健康 。这样努力去做的教师,才堪称师德高尚的教师!才能做一个真正有爱的教师!'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pV6.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