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初中英语教学论文 新课程标准下的英语教学法改革》,欢迎阅读!

新课程标准下的英语教学法改革
【内容摘要】:我国的英语教学担负着为二十一世纪培养大批熟练掌握外语人材的重任,但是以“教师中心、教学中心、课本中心”为特征的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长期处于接受式学习状态,剥夺了学生作为主体的地位和权利,导致了英语学习中的两极分化。随着英语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如何解决英语学习中的两极分化问题是众多英语教师面临的棘手问题。本人拟就初中英语分组合作教学模式的内涵、结构、具体操作及实际效果等方面作初步探讨。
【关键词】:分组合作 角色转换 应用 效果
我国目前中小学英语教学中有一个非常普遍而又突出的问题,就是以“教师中心、教学中心、课本中心”为特征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长期处于接受式学习状态之中。长期以来,这种教学活动,自觉或不自觉地遵从倡导“教师权威”、坚持“知识本位”和宣扬“精英主义”的价值取向,剥夺了学生作为主体的地位和权利,导致英语学习中的两极分化。因此,国家教育部于2001年重新制定了《英语课程标准》。新《标准》开宗明义地指出: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是改变传统的重语言知识、轻语言能力的倾向;改革的目标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加强对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培养;英语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
由此可以看出,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的改变是英语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英语教学方式的转变意味着教师要转变传统的、单一的、以语言知识传授为主的“输出式”教学;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那种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初中英语分组合作教学模式就是在这种教育思想指导下,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大量的教学实践而提出的。 一、 分组合作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
分组合作模式的“分组”不是“分层次”,而是按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学习进度、个性等混合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有能力强的学生和接受能力弱的学生。组内学生通过同伴教学、游戏竞赛、小组辅助个体和共同学习等学习方式,完成学习任务,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对英语而言,分组合作教学就是在英语学科教学目标确定之后,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确定教学任务,分析完成任务的途径,所需的时间及前提知识,然后以组为单位,由小组长负责,在听、说、读、写等各方面进行高效的、形式多样的训练。教师参与各组学生的讨论。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适时而准确地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效果予以评估。 二、 分组合作教学模式的结构
- 指导、要求、评价 指导、参与、评价 指导、鼓励、评价
教师 小组长 小组 后进生
反馈 组织、检查 帮助 该模式中各成员的责任如下:
1、 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教师确定教学目标、教学任务、设计或者帮助小组设计教学情境;进行学习指导、参与小组讨论,指导小组开展活动;要求小组长反馈情况;指导、鼓励学生学习;对课堂所有活动全面组织,及时给予学生科学的评估,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2、 小组长:是小组负责人,按要求组织本组的讲座和学习活动,检查学习情况,向教师反馈本组完成学习任务情况,帮助后进生学习。由于小组长得到教师的信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高,其组织工作积极性也很高。
3、 小组:是合作学习的小团体,它具有集体教育功能,帮助本组后进生,跟其它组进行学习竞赛,力争人人可以为本组出谋划策;小组成员一起讨论问题、设置情境、练习、完成教师确定的教学任务。通过诸如对话表演、互相听写单词、共办手抄报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增加组内凝聚力,提高各成员的英语水平。 4、 后进生:同于得到教师的鼓励、小组的及时帮助,其学习劲头更足,逐步尝到成功的快乐。 三、 分组合作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
由于教学内容、课型、教学对象不同,同一种教学模式,在具体的教学中其操作程序也有差异。下面将该模式在不同场合,不同课型的应用分述如下: ㈠预习新课
预习是个一个自学过程。预习前教师把本单元、本课的要求告诉学生,由小组同学根据教师的要求,查阅生词、预习对话或课文及语法要点,经小组讨论将组内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由组长汇总向教师汇报,教师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讲评。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小组成员人人参与,人人提出问题。这一过程可以在课外进行,也可在课内进行。比如在课内安排一些时间由组代表向教师提问,改变课堂上教师问、学生答的单一方式,鼓励学生提问,努力把“提不出问题”的学生教成“能提问题”的学生,因为学生提问的过程是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师生间双向提问能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融洽,从而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㈡课堂教学
教学内容不同,课型就不同,采用的教学方法也就不同。根据初中新教材编排的特点,我认为初中英语课本大体可分为三种课型。即听说课、阅读课、和写作课。
1、听说课。初中新教材每个单元都有Read and Act部分。其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使用英语的语境,帮助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结构,实施大纲规定的交际功能,如问候、道歉、建议、问路等。下面以JEFC第二册第61课为例来说明本模式在听说课中的操作方法。
①教师 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问路和应答。呈现前提知识:问路和应答的相关句型,如Excuse me, where’s…? Go along …Turn left/right at the … crossing 等。重复操练,直到每个学生都能脱口而出。然后让学生听录音,为下一步让学生分组操练做准备。最后要求各组画路线图,运用所学句型,创设情境,进行问路和应答练习,教师这时担任帮助者(Helper)。
②小组长 根据教师的要求。负责组织本组操练,并把操练的情况及时汇报教师。
③小组 一起讨论设置情境,如从A地到park,需要拐两个弯,过桥……然后由一个人画出路线图,两个看图表演,让其他小组听他们表演的对话并且把路线图画出来,看是否和本小组先前画的路线图一样,然后转换角色,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听和说。
④后进生 可能在表达上有障碍,教师应及时帮助并给予鼓励,如后进生能基本表达出来,教师应鼓励说:“Yes , very good!”让他们从教师那里得到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产生对教师的信赖和尊重情感,进而下决心学好英语。
2、阅读课。阅读课 课文篇幅长,应要求学生预习课文,鼓励他们在阅读时根据上下文猜测生词的意思。教师可以在布置预习时要求学生翻译文中的某些句子。如JEFC 第二册第70课课文Dreams里面有两句:“What about the sleeping pills I gave you?”和“Don’t they work?”特别是后一句,如果没有上下文,虽说每个词都学过了,但仍然无法准确地翻译。学生经过预习,每个组都能把它准确地翻译出来,说明学生已经读懂了全文。然后,要求学生单独阅读该课文,做课后练习上的5个理解选择题,再分组讨论各自所选的答案以及他们的依据,然后由教师进行必要的解释。最后布置复述任务,要求用五~六句话简单复述课文(不是背诵),先在小组中进行,然后让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在班上复述。
3、写作课。此种课型的内容大致有听写单词和句子,就课文内容笔头回答提出的问题。在所学词汇、语法和句型的范围内造句等。听写是训练听力和写作技能的一种很好的练习。可由教师读、学生写,然后分组交*批改。组间进行竞赛。在完成较长篇幅的书面表达时,可分组讨论,组内各成员讨论写的方案,合作完成。
当然,以上三种课型的划分不一定准确,在教学中根据需要可以灵活调整。但无论是哪种课型,教师、小组长、小组、后进生都应处于合作状态。 ㈢课外活动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和情感与教学是相通的。英主课外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为学生搭建发展多项能力的舞台。如制作英语手抄报,从组稿、编辑、抄写到插图,同组成员可发挥各自特长,分工合作完成。又如我校每学期的英语周活动以及每年“庆圣诞文艺晚会”,学生通过准备英语节目,在角色扮演(Role play)等方面进行合作。大大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 四、 分组合作教学模式的实际效果
为了探索初中英语分组合作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我校于2002年下学期实行实验班和对比班教学。实验结果如下:
表1 初一上学期期末全县知识能力测试成绩
班级 实验班 对比班
及格率 94.9% 56.5%
平均分 82.7 65.2
优秀率 68.5% 38.3%
表2 初一下学期期末全县知识能力测试成绩
班级 实验班 对比班
及格率 96.3% 73.4%
平均分 88.3 69.3
优秀率 87.1% 50.4%
(注:实验班实验成绩为3个实验班的平均成绩,对比班成绩为6个平行班的平均成绩)
从以上两表看出,实验班成绩明显优于对比班成绩。具体分析,这些班级人数差不多,每个班里成绩在90分(满分100)以上的人数不相上下,但对比班成绩明显地呈现“两极分化”。主要原因在于,学习进度慢的学生由于没有得到及时的帮助和指导,掉队了。实验班学生这种现象较少。在测试中还发现,实验班的听力部分成绩(占20%)也明显优于对比班。 通过实验,我体会到该模式有如下优点:
1、 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有利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2、 该模式是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新课程标准建立起来的,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与其它有效的教学方法相辅相成。
3、 该教学模式着眼于全体学生,有利于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英语交际能力,有效地大面积提高中学英语教学质量。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pUf.html